央广网

阡陌逐梦:增产 紧箍咒下的舞蹈(下篇)

2015-09-16 17:10: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水利设施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农业现代化需要让水利先行。我们的记者在产粮大省河南、山西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水利设施仍旧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短板,怎样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实现粮食生产高产、高效的目标?

  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

  山西闻喜县十年九旱,岭西东村芦勤学为种地靠天收忧心忡忡。可就在20公里以外的小寺头村,毕自胜家的地亩产能达到1000斤以上,稳稳当上了县里的高产冠军。麦收时节,饱满的麦穗压弯了麦秆,满头白发的毕自胜蹲在田边,看着自家的麦田满脸喜悦。老毕的这份惬意靠得正是县里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毕自胜:你看这是出水井,需要灌溉的时候就牵管子把水送到田里。

  顺着毕自胜手指的方向, 麦田地上有一个圆形水井,需要浇水的时候,毕自胜就会牵条俗称“小白龙”塑料软管到地里给小麦浇水。

  闻喜县是全国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在后宫乡三河口水库灌区,整齐划一的灌溉渠已经覆盖了这里80%以上的农田,用不了多久,芦勤学不再靠天收的愿望就能实现。

  水利部农田水利司副司长倪文进说,疏通水利命脉,要从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做起。

  倪文进:我们相当一部分的耕地面积还是要靠天收,收天气和干旱的影响就会更大,这一些区域我们将积极采取一些非工程措施,或者是采取抗旱的措施,也建一些小型的抗旱水源,打一些小型的抗旱井,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保证农民收益。

  同样在“怎么用水”上下功夫的还有河南许昌县农业局局长刑留记。这两年许昌县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可不久大家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建是建好了,维护怎么办。

  刑留记:去年建了以后就出现这个问题,就是水利设施的管护、设施的升级管护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市里到县里都在建设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丰田: 农田水利建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管理,但是国家投资怎么才能让老百姓爱护?我想一个好的做法,就是成立用水者协会。比如一百亩田,是你这几家人在用水,那你们成立一个协会,收取一定的费用,用这个费用来维持它基本的技术。就像楼房建了后,它有个物业公司,同样的道理,你这个农田水利建设也应该有像城市小区的物业公司一样。

  在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河南许昌县,政府牵头当起了“物业”。去年开始,许昌县国家的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由政府牵头协调,部门分头实施,统一行动,集中投入,合力支持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许昌县副县长赵强说,这样一来,有效的避免了农田基础设施的人为损坏。

  赵强:第一,实行路长制,每个路段,指定一名管护员,负责对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的管护、巡查,避免人为损坏;第二个方面是乡村干部分包,管护员由村里的群众负责,乡镇干部负责督导,负责对管护人员工作落实的进度的巡查。

  陈曹乡乡干部郭乃雷自己包了200亩地,既要督导,也要管护,所以,他每周都会去地里转转。

  郭乃雷:你像这块儿就是我们党委书记包的地块,我们村干部包括村官,每个人头上都有责任。有巡回的人员经常来监督,到网格里去看看、转转,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给技术部门、有关领导部门进行沟通。

  中国乡村之声中国农业现代化探索录调查专员: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中间力量,我们在全国十个农业大省针对基层农民和农业干部现场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业干部表示当地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由专业人员维护,有三分一是通过招标确定责任人。还有一成多农民自己维护。看来要实现农田水利设施建而能用,用而善管,管而好用仍要服田力穑。

编辑: 洪越

阡陌逐梦:增产 紧箍咒下的舞蹈(下篇)

记者在产粮大省河南、山西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水利设施仍旧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短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