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国基础 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圆满落幕

2016-09-29 14:5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刘瑜颖)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昨天下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主办的“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张红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唐忠,作为与会嘉宾参加了这次报告会。

  报告会上,中国乡村之声发布了《中国乡村调查2016年度报告: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农村电商带头人、乡镇干部等农民观察员代表就农村公共服务如何补齐短板与三位专家进行了“零距离”对话。

  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哪儿?报告会上嘉宾们都有哪些精彩发言?

  今年夏秋之交中国乡村之声派出了六路记者,历时三个多月,行程数万公里,走过了黑龙江、河南、陕西、安徽等12个省区,24个县市、43个乡镇和52个村屯,进行乡村调查,并发布《中国乡村调查2016年度报告: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宽带的村庄仍然48%的村民不上网,68%的人越过了乡镇卫生院,直接选择到县医院看病,这一系列的数据无一不在表明,城乡之间,我们还有路要走。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城市中公共资源一直显著的高于农村的配置,是资金问题,也是思想问题。

  陈锡文: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镇人口的比重是17.9%,去年年底城镇人口的比重已经提高到了56.1%。相对而言是农村的人口成为较少的一部分只有13.9%了。所以就有可能发生这种天平的倾斜,这是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认识。长期以来,公共资源配置很重要的很多地方很多干部中存在着“重城轻乡”这样一种观点,所以才会造成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再加上严格的红利控制,所以农村长期以来很难享受到由公共财政资源提供的资源,这是一个大问题。

  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不是一蹴而就的。数据表明,去年年底,农村的户籍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1%,而农村的常驻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43.9%,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陈锡文认为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是需要时间的。

  陈锡文: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不能以人口城乡化来替代,尤其是不能因此作为理由,来降低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资源的投入,这样才能逐步的让农民在接受公共服务方面,逐步的向城镇的水平靠近。

  城乡有别,农村是提供基本服务必须品,农产品,以及生态环境产品的地方;而城市是积聚人才,积聚财富,带动地区和国家快速发展的地方。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功能。城市发展的再好,也不能够替代农村。在农村空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才能保持中国农村生机勃勃的活力?陈锡文说,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投入,另外也要注重对现代农民的培养。

  陈锡文: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现代农民,所以现代农民要有一种特殊的基本公共服务,就是培育现代的农民,怎么能够提高必要的基础服务,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这是向农村提高服务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城市和乡村由于功能性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但是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同一个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不断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也有不想在城市生活而非要待在农村的年轻人。

  在本次报告会上,中国乡村之声的35名农民观察员作为农民代表,与三农专家面对面交流。来自黑龙江省绥化市凝水县的乔卫齐,大学毕业之后在北京找到非常不错的工作,但是他觉得这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到农村去,回到家乡后他开起了农村淘宝网店,三年之后他又建起了自己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司。

  乔卫齐:我们那里一没有高速,二没有铁路,还有保护区,所以环境非常好,村民养的鸡,他们也懒得喂各种饲料,所以质量是非常好的。从那以后我觉得村民看我的眼光也不怪了,意识也改变过来了,大家愿意开始接受互联网了,今年还尝试了在互联网做贷款等,做好多其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意识转变。

  一方面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进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也支持农民进城城镇化不断发展,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张红宇认为两个政策并不矛盾,一方面农村的人不断往城里走,一方面城市的人还向往农村生活,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张红宇:从下一步农村的发展来看,大城市周边的农村,还是要适当保留,而偏远地区,山高水远,一个山里面就那么两三户人,居住成本非常高昂,尤其所谓的穷山恶水确实是要适当兼并。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可以由国家投资建设,但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这起决于农民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才能实现和公共服务的良性互动,张红宇在讨论会上用河里鱼和池塘里鱼进行了比喻,强调了产权明晰的重要性。

  张红宇:我们要量化,要确权,到物、到人,使之大家有一份信心,去把资产保护好,壮大好,这是我们发展集体经济或者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保障。

  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必要提到一个词就是改革,改革就要运用到智慧,如何把真正的智慧用到农村的改革中让农村的经济更好的发展,这不仅是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核心发展面临的难题。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唐忠看来,国外农村公共建设方面,还是有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唐忠:美国是一个没有乡村社会的乡村,基本上在城市上班的人都住在乡村,相对有钱的人住在乡村,而相对比较贫困的人才会住在市中心,为什么住在乡村?离城开车一个小时或者坐地铁一个小时,因为乡村和城市的公共服务是一样的,城里面有乡村也有,同时可以享受到好的环境。这给我们更大的启示,你去看发达国家,发展国家的体系差异,主要在乡村。

  缩小城乡差距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始终会伴随着成长的烦恼,还会有转型当中的阵痛,但有国家的帮扶,还有社会力量的加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可以期待的。

编辑: 孔明

大国基础 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圆满落幕

昨天下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主办的“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