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们的市场在哪里|经济作物的傲慢与偏见

2017-02-22 13: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新春伊始,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也是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4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中国乡村之声曾经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连续详尽地解读过这份一号文件。这项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保障有效供给。所谓有效供给,其实就是解决“种什么”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通俗一点说就是,“种什么”要根据市场走,价格要让市场定。

  农民只有通过市场的实际情况,指导自己的农产品种植,让自己的农产品受市场欢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值,实现增收。所以,市场成了今年种什么的指南针。中国乡村之声春季广播论坛进入第三场。

  因为效益下降,一些种粮的农户改种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作物。但是经济作物进入市场之后,同样也会遇到卖难,甚至是滞销的情况。高投入之后如何才能够让高收入落袋为安?

  这里所指的经济作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狭义的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比如糖类作物、油料作物,也包括像蔬菜、瓜果、花卉等。今天的讨论以大豆和棉花两大代表性作物为例。

  主讲人:

  北京方正中期期货研究员王玉红 主要研究领域是大豆

  卓创资讯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孙立武 研究棉花产业专家

  王玉红《曾经辉煌的大豆并未完全没落》

  王玉红: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农业一直实行以增产导向的政策体系。大豆、棉花等经济作物政策保护倾向相对弱一些。质优价廉的国际市场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加大,导致我国大豆、棉花的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尤其是大豆的对外依赖非常严重,进口的占比已经高达90%,自身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不足。

  现在的政策导向是恢复种植面积,提高品种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比如通过粮改饲、粮改豆补贴,目标价格补贴等措施。在一系列的政策之下,今年东北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大概700万到800万亩。国家政策也会通过加强市场调控和金融创新来推动大豆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立大豆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市场投资预期,促进产销衔接,扩大市场消费,尤其扩大具有优势的大豆食用消费市场。另外推进“互联网+农业”、期货保险试点。

  孙立武《集中起来的棉花将更强大》

  孙立武: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的生产,科学合理地划定生产的主产区。当前中国的棉花产业正在向新疆迁移,长江和黄河棉区的占比在急速下降。而新疆作为优势的棉花产区,未来集中化的布局更有利于棉花生产环节的提质增效,符合增加优势产区的供应,减少劣质产区供应的要求,确保我国棉花的基本供应,这是棉花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体现,也将有利于棉花产业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但同时要注意到,当前棉花产业依然还是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内外部的环境。总的来看,目前国内棉花的生产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机械化程度还有待于提升,而棉价整体处于低位,目标价格补贴能够保障棉农的基本利益,但是与棉农的收入预期还存在差距。对于棉花产业面临的问题,中短期还是需要以市场为主,配合政策的调整和引导。比如降成本提质增效,继续合理的优化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提高对于农机和良种研发的补贴力度。

  相对于粮食来说,经济作物具有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特点,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在脱贫攻坚中都开始引进经济作物,希望达到增收致富的效果。但是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经济作物不经济的现象,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王玉红:说经济作物不经济,主要是说收入相对于其他作物没有那么大的优势。原因第一是近几年国家政策补贴主要倾向于粮食作物,而经济作物的补贴力度相对偏弱。第二是受到国外市场的冲击。因为国家进出口贸易对经济作物管控没有粮食作物那么严格,国外市场质优价廉的产品对国内市场构成了明显的冲击。补贴力度有限,价格水平提不上来,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作物并不像前些年那么“经济”。

  现在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走市场化之路,市场化之路是不是只靠市场?

  孙立武:市场化之路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这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但是目前很多农产品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政策在阶段内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农民朋友要充分重视农业市场信息的价值,做到信息对称。当然,还需要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价格预警机制,给农民提供更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指导。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

  网友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经济作物的市场,让经济作物真的经济起来呢?

  孙立武:要重视农业产业数据,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寻找到潜在的市场和潜在的客户,有条件的,可以接触一下互联网思维或者电子商务平台,拓宽产品销售的渠道。农民朋友要更加重视农业信息的价值,要及时掌握市场的动向,真正做到信息对称。

编辑: 孔明

我们的市场在哪里|经济作物的傲慢与偏见

因为效益下降,一些种粮的农户改种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作物。但是经济作物进入市场之后,同样也会遇到卖难,甚至是滞销的情况。高投入之后如何才能够让高收入落袋为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