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乡村再调查|优质不优价 农业绿色发展遭遇瓶颈

2017-03-14 11: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两会期间中国乡村之声记者轮番进入直播间,围绕做了四季的《中国乡村调查》掀起一拨又一拨的再调查。今天记者刘璐带您关注绿色生态可持续。

  去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提出:“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今年2月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用浓重的笔墨强调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决心。

  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很多,绿色、安全和放心是前提。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就不能算成功。

  在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人们已经意识到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但是,在环境与效益之间,农民的选择还是很艰难的。2015年,记者在《中国乡村调查》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受访农民近些年生产中都遇到了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灌溉用水不足、产量提高难的瓶颈。而资源与效益并重的绿色的生产模式在走进农民身边的时候因为效果慢、效益不明显而受到冷落。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西漳头村村民任元德痛心却又无奈,在环境和效益之间,农民只有先保障后者。

  任元德:农药打了,草啊,菜啊都不行了,像我们农民,就靠这土地收入了,土地不好我们看着也难受,很心痛。

  记者:那能放弃打农药么?

  任元德:不能放弃,一放弃菜就不行了。

  任元德所生活的地方曾是我国有名的“老碱窝”,在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从1973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开始治碱,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曲周县终于从“盐碱滩”变为了“米粮川”。可现如今,这片沃土却又面临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土壤酸化板结,土壤重金属活性增强。邯郸市农牧局副局长李春波:

  李春波: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整个河北土壤监测的调查点监测结果出来了,确实是挺严重的。

  在我国,耕地“重数量、轻质量”倾向普遍存在。大家都愿意选择那些经济效益较高的利用方式,这使得农民过于依赖农药、化肥,而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上。

  过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计代价抓生产、多种粮,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也才为转方式创造了条件,要抓住难得机遇。安徽省合肥庐江县郭河镇北圩村的王士照在2015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开始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如今两年过去了,最近记者对他进行了回访:

  王士照:现在我们这的化肥农药都用少了,响应国家政策,各方面的质量也有保证,也绿色了。但是价格不行!这里的水稻,小麦,农药都用少了,生态环保,品质提高,但是价格跟以前一样,水稻今年才1块3毛钱,小麦才7毛钱。产量也降低了,如果用了农药,产量能够提高,但是品质不行。

  因为条件允许,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的种粮大户魏德东是当地第一批发展有机农产品的人,记者同样对他进行了回访:

  魏德东:这两年千方百计减少肥料使用量,把产品质量提高上去。我们搞了测土配方施肥,地里缺什么,就上什么,品质上去了,市场销量却很受限。我们也想尽办法,搞电商,拓宽渠道,但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发展绿色工业还是需要市场,需要专业的销售人员。

  在对全国十个农业大省的基层农民和农业干部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四成多的农业干部认为看不到效益和缺少鼓励补偿机制是减少化肥和水的使用、推广绿色生产的最大的障碍。

  对此,在上会期间,记者特意请代表委员支支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调研员李爱青认为,农民为什么没有积极性,是因为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还不明显,所以增收的动力有所欠缺。

  李爱青:为什么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格。不是消费者不想要,而是现在市场鱼目混珠,很难搞清谁是优质的,谁不是优质的,谁是绿色的,谁不是绿色的,表面上看是看不出来的。如果做大做强品牌。消费者自然知道这是优质的、绿色的。另外收购、加工、销售是脱节的,优质就体现不出来。不管优劣市场价都一样,优质何以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认为,要想提高收入,就要努力为优质农产品需找市场,让绿色品牌的效应得以释放,比如,创造品牌、挂靠一带一路这样的重大机遇。

  马忠明:除了名优特之外,必须向绿色农业发展,向国际上出口的产品,必须走绿色生产这条路子,我们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光照、水资源、大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产绿色产品。特别在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的控制,必须采取绿色有机模式,其中新品种引进、选育、培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农业是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农业要走出去,必须从内部进行结构改革,体制增效,绿色品牌生产效应必须加强。

编辑: 孔明

乡村再调查|优质不优价 农业绿色发展遭遇瓶颈

两会期间中国乡村之声记者轮番进入直播间,围绕做了四季的《中国乡村调查》掀起一拨又一拨的再调查。今天记者刘璐带您关注绿色生态可持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