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带一路”中原文化评说|国宝汴绣是朵精致的花

2017-05-16 12:4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6日消息(记者李鑫)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文化、风物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书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河南的汴绣是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素有“国宝”之称。2008年,汴绣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俗文化势微的今天,汴绣在河南开封这片土地上反而开出了一朵精致的花。

  精致的绣工、细密的针法、严谨的图案、高雅的格调、秀丽的色彩,历史悠久的汴绣有国宝的称号。提起汴绣,不得不说开封的王素花,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头发虽然已经发白,但是针和线在她的手里依旧能够快速的飞梭。

  王素花:60多年了,手不离针,针不离线。钻到这个刺绣里面,经常是线啊缎子啊剪子啊针在手里头打交道,一天好像不打交道,心里不太舒服。

  宋朝经济高度发达,朝都开封商贾云集,市井繁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当时的场景,5米多长的画卷里,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等全部得到了展现。1958年,还很年轻的王素花,是开封汴绣厂的工人,她接到了一项任务:将《清明上河图》秀成汴绣。

  王素花:这个树干就根据他的长劲儿。它是横的,就跟他横着绣。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王素花学习、探索、实验,《清明上河图》终于秀成了,智慧、有毅力的王素花,从此成了汴绣界的名人,而这种研究不放弃的精神,延续至今。

  王素花:年前,为了一个新样品,面料颜色不对,再去找人家染,那也来不及,我就一连实验了三天,然后一小块儿一小块儿,先染小的,要是不从小到大,就给布浪费啦!活到老学到老。

  早在北宋时期,汴绣便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题材,作为艺术珍品,王素花认为,汴绣肯定被一些来往客商所收存,走出国门的量也少不了。如今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内,汴绣是展示的名品,借助一带一路,它将迎来被更多人欣赏的机会。前景可期,王素花要做的,就是收徒弟,将手艺传承下去。

  王素花:我是在那个旧画面上,进行挖掘,继承发展创新,这个路过来的,经过六十年的时间,得到这些技术,我一直都说发扬光大,要是没有更多的女性绣花,咋会发扬光大,光传媳妇儿,传闺女、孙女那有多少人呢?所以得传承社会上的人。

  桃李满天下,王素花亲自培训的学员有2000多人,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在汴绣上飞针,一针一线,如同古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驼铃,诉说着传承、发展、共享的诗篇。

  王素花:我就是想咋样更多的人都喜欢刺绣。谁想要学、有爱好,我都给他绷子啊,那木绷子,我一买都是几十个,我就给人介绍好,让他回家编回家绣。能多学一个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编辑: 孔明

“一带一路”中原文化评说|国宝汴绣是朵精致的花

河南的汴绣是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素有“国宝”之称。2008年,汴绣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俗文化势微的今天,汴绣在河南开封这片土地上反而开出了一朵精致的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