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带一路中原文化|苏北琴书的辉煌与重生

2017-05-18 10:5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李鑫 实习记者宋宗尚)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文化、风物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书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苏北琴书又称打扬琴、打蛮琴,是用方言说唱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说唱者分1人、2人或者多人,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传承人张银霞今年已经70岁,她经历了苏北琴书半个世纪的变迁,她相信,文化的魅力和交流,可以让苏北琴书重现辉煌。

  苏北琴书唱腔优美、音乐和谐、说白自如,很多曲目根据真实故事编演,有的令人欢乐,有的令人思考,有的催人泪下。说起苏北琴书,不得不提今年已经70岁的张银霞,从艺56年的她,经历了苏北琴书半个世纪的变迁。

  张银霞:我也是受家庭熏染,父亲干这一行。我觉得这个琴书蛮有价值的,我也热爱这一行,所以说一直学、唱、教到今天。

  《贤女告夫》、《八虎平西》、《九死还阳传》、《张廷秀赶考》等等都是苏北琴书的代表作,也是张银霞印象深刻的戏。她说,上世纪50年代生活比较困难,哪里有集镇逢集,父亲就带着她出现在哪里,张口就是一出戏,像《八虎平西》这样的戏老火了,得几个小钱肚子也就吃饱了。

  张银霞:第四天逢我们那老家的乡集,叫支口,俺父亲说,今天我给你带上支口唱一场,我看你看到这种场合你敢不敢张口,就好像去试试我吧。

  此时,是苏北琴书最火的时候,也是张银霞展露头角的时候,在父亲的培养下,她成了“张二姐”,“走,到张二姐那里听戏去!”是当时当地很时髦的一句话。

  张银霞:唱到高作那都在大剧场,电影院里卖票的,五分钱一张票,都挤满压满的一园子人,那晚上我就唱的略有名气了,到哪地方,一般子有同行的来,你都唱不过我,我就有名气了。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曲艺唱片走进了很多家庭,《李双喜借年》、《金镯玉环记》等30部长篇传统大书被制成唱片、磁带、VCD出版发行,部分发行到了海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当时,宿迁的一位企业家找到了张银霞,录制了苏北琴书的唱片。

  张银霞:第一次我跟他去,录了几个小时《九死还阳传》,《九死还阳传》一录过,这个经理宣传,一个把传单发出去,周围的这些县的,经商这些贩子,全部都到宿迁,都能住两三天,等这个碟片到家,从上海制片厂拉到宿迁,连仓库都没进就在外边,就给这些商贩都买了。

  80年代录制唱片、90年代录制磁带、2000年后出版VCD,每一种音画记录形式,在全国的出版发行量都在2000万份以上,张银霞迎来她事业上的巅峰,她先后获得了中国牡丹文学奖、芦花奖,省五星工程奖,也被评为宿迁苏北琴书的传承人。

  随着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移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这也让张银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张银霞:孩子也好,大人也好,只要你热爱苏北琴书,想学这门艺术,我不收取一点点的费用,我还是无偿的付出,我还是衷心衷意的教你,我能把你教会,我心里面更高兴,你能登台演出,那就是我心里面了却了一样大事。

  时光的变迁有了岁月的斑驳。张银霞说,她的VCD外国人看过,现在年龄大了,不怎么登台了,但是也有外国人看过她的现场,她相信,经历变迁的苏北琴书,定能迎来再次发展的良机,文化的魅力,也是“一带一路”交流重要的组成部分。

编辑: 孔明

一带一路中原文化|苏北琴书的辉煌与重生

苏北琴书又称打扬琴、打蛮琴,是用方言说唱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说唱者分1人、2人或者多人,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传承人张银霞今年已经70岁,她经历了苏北琴书半个世纪的变迁,她相信,文化的魅力和交流,可以让苏北琴书重现辉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