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带一路中原文化|徐州梆子的独树一帜

2017-05-19 11:3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记者李鑫 实习记者宋宗尚)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文化、风物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书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梆子戏,好多人都爱听。铿锵有力的,特别适合叙事和歌颂。众多的梆子戏中,徐州梆子独树一帜,跟大家经常听的河北梆子完全不一样。这也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性格和文化。徐州梆子到底怎么个独特法?82岁高龄的徐州梆子传承人蒋云霞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蒋云霞1935年生于丰县一个穷苦艺人家庭。父亲蒋天玉早年投奔戏班学戏靠演出为生。她自幼随父学戏,十五岁登台挑大梁演出,是丰县沛县一代家喻户晓的名角。她主攻文武花旦,学会了300多出徐州梆子戏中的200多个。谈到自己年轻时学戏,蒋老仍有感慨:

  蒋云霞:我就靠这个自学吧,就是偷戏,怎么叫偷?人家唱我听,这就叫偷他的。咱从前又没有录音机,又没有什么,咱只能靠脑子记,人家怎么唱,什么板,什么动作,人家在台上这么比划,我就在台下跟着人家这么比划。

  徐州梆子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大戏,流行于徐州一带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据《徐州府志》记载,从明朝开始,大批陕西、山西人迁居徐州一带,他们通过官员遣调、商贸流通、义军转战、灾民流奔等渠道将陕西、山西梆子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再经过徐州梆子艺人的潜心打磨,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

  蒋云霞:在清朝的时候,从洪洞县迁民迁过来的。有一个老前辈,姓蒋的,外号叫蒋花架子,迁到丰县就在那儿落脚了。这个老艺人他会的很多,他在那里教些徒弟。我父亲是第五代蒋门的传人,我是蒋门的第六代传人,一直到现在。

  蒋云霞所继承的蒋门艺术,唱腔以雄健、刚烈为主,同时也不乏清爽、温柔之韵。表演讲究人物、追求程式美,但又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谈到徐州梆子戏与河南梆子等其它戏种的区别,蒋老说:

  蒋云霞:就是在这个吐字、发音上有区别。这个河南的豫剧,走下五音多,它的弦子比较低,走下面,哭音多。徐州梆子高昂,发音吐字清晰,唱腔比较高,都是向上顶的。所以这个区别就在这里。徐州梆子一唱出来,特别是黑红花脸一出来,一咋一唱,战鼓一敲,那些南方唱锡剧的了,那些唱越剧的了,一听,我的妈呀,害怕死啦。

  新中国成立后,蒋云霞分别加入黄河剧团,丰县大众剧团,徐州专署实验豫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见证了半个世纪徐州梆子的发展历史。2008年,蒋老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代传承人。她告诉记者,以前梆子戏演员都是戏校毕业分配过来的,传统的以口口相传为主的师徒传艺形式中断过很多年。如今,为了让梆子戏的传统传承下去,自己准备按老规矩正式收徒了。

  蒋云霞:既然我是传承人,我要做到我个人的力量,我要对他们,我有一点我要教给他们一点,传承一点,但是我没有这个大的传承的舞台了,我心里这个小的方面,我必须传给他们。谁要愿意学呢,我就教给他,别管你是正式演员也好,业余爱好者也好,只要找我跟我学习,我说毫不保守我要教给他们,传给他们。

编辑: 孔明

一带一路中原文化|徐州梆子的独树一帜

梆子戏,好多人都爱听。铿锵有力的,特别适合叙事和歌颂。众多的梆子戏中,徐州梆子独树一帜,跟大家经常听的河北梆子完全不一样。这也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性格和文化。徐州梆子到底怎么个独特法?82岁高龄的徐州梆子传承人蒋云霞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