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黔山脱贫攻坚纪|小核桃的“核”变之路

2017-09-13 14:2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3日消息(记者纪翔 贵州台王玺 黄瑾 汪汐 实习记者张诗函)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地处“贵州屋脊”的贵州省赫章县,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一度燃烧起“土法炼锌矿”的冲动,青山绿水被“黑色GDP”撕得千疮百孔。

  而如今的赫章,青山结硕果,生态树成林。走在赫章的乡村,“家有百株核桃树,奔向小康幸福路”的口号随处可见。赫章县也一跃成为“中国核桃第一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与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特别策划《决战贫困——莽莽黔山脱贫攻坚纪行》,第八篇:《小核桃的“核”变之路》。

  在贵州省赫章县,有一条远近闻名的“百里核桃长廊”。“长廊”依山而卧,曲折蜿蜒。打开车窗,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像一幅浓重的水墨画徐徐展开。

  陈虎的家,就在这条核桃长廊上。站在村口清澈见底的小河旁,望着远山上密密麻麻的核桃树,他说,小时候,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

  陈虎:以前山上望去就是光秃秃的,全部是耕地。现在种成核桃树,生态还可以。以前下雨,这些河水都是浑浊的,山上的土,表层都是松的,就顺着山水淌到这里来了。十天里,有六七天是黄的。现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都是清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西部经济落后的赫章、威宁、水城县一带,利用本地丰富的氧化锌矿石、煤炭资源和制罐技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土法炼锌”运动。部分农民因此摆脱了贫困。赫章县副县长朱大庚:

  朱大庚:全县几千口炼锌炉,各种类型都有。我们一个县年财政收入4000多万,全省最高的。

  但是,由于“土法炼锌”技术落后,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1997年,国家开始对“土法炼锌”进行治理,1998年,贵州省下令取缔所有“土法炼锌”。由于配套措施没有落实,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困难,甚至使一些农民返贫。赫章县也从贵州省第一财政大县,再次跌落为贫困县。

  朱大庚:我们在90年代宣布脱贫,后来又重新戴上这个帽子。当时我们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7%。雨一大点,到处都是洪灾,泥沙俱下,到乌江,一直往长江走。

  “土法炼锌”的路子堵上了,留下的是饱受污染的土地和满目疮痍的大山。重新返贫的农民们,绞尽脑汁寻找新的出路。这一次,赫章人选择了核桃。

  赫章县历来有种核桃的传统,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但都是零星种植,没能形成产业。尤其是品种杂乱,很难形成竞争力。为此,赫章县专门成立了核桃局,攻关核桃产业发展。赫章县核桃产业发展事业局副局长彭剑:

  彭剑:核桃局主要是为公司、老百姓、合作社服务,协调关系。老百姓需要技术服务,比如嫁接。每个乡镇都要培训,一年两次,现在培训三万人以上,熟练掌握技术的一万人以上。

  陈虎,便成了赫章县第一批种核桃的人。他家种了10亩核桃,还有几亩苗圃。由于技术老道,又受过培训,很多人都愿意请他帮忙指导。于是,他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合作社,一边搞生产销售,一边推广嫁接技术。

  44岁的核桃经纪人杨恒永,坐在靠街的门口,注视着眼前的人来人往。

  街上外地牌照的车越来越多,他意识到竞争对手们可能已经行动起来。

  杨恒永:老百姓也可以自己销,我们也可以给老百姓收购,然后整体发出去。这赫章县,尤其我们可乐镇的百岁核桃,哪家哪户有好核桃,好到啥程度,我心里都很清楚。米子去年30吨,还有干果,收入一二十万吧。我自己有个作坊,可以加工核桃油。

  跟着杨恒永,我们来到同村的杨恒庆家。他站在刚刚建成的安置房前,以前的老房子还在不远处摇摇欲坠。房子主人说,家里负担太重,就指望着前两年种上的核桃树果子一年比一年结的多。

  杨恒庆:老人家九十七岁了,女人精神不大好,三个娃娃读书,生活就靠卖点核桃,卖点蔬菜。种了四五亩,种的改良的,收益一年年的好。一亩有两三千,直接收了卖给他。收购按市场价格,二十到二十二一斤。把所有开销除掉,还有万把块钱收入。没有种核桃之前收不了多少钱。

  在离杨恒永家不远处的“丰产栽培实验示范林”,数万亩的核桃树郁郁葱葱,累累果实压弯枝头。穿行在核桃林大片的阴凉里,赫章县核桃局副局长彭剑骄傲地说,这里只是赫章核桃产业体系的一部分。

  彭剑:我们这是一个省级核桃园区,叫一园三区。这叫高效生产栽培示范区,是主产区,这个挂果非常好,产量非常高;还有核桃乳和工艺品生产区;还有综合文化展示区。

  刘力豪是金果缘核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作为这个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怎么把核桃“吃干榨尽”。

  刘力豪:我们主要生产核桃系列,从核桃油、核桃饮料,到核桃含片、核桃巧克力。我们正在研发新的产品,包括婴幼儿直接喝的,老年人的,下一步还有核桃含片,明年一系列的产品就出来了。

  刘力豪的企业,有上百人,其中老人就有六十来个,还包括十来个残疾人。他说,作为从赫章走出去又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要让赫章曾经受苦受穷的老百姓,真正尝到核桃的甜头儿。

  刘力豪:核桃产业是我们赫章的重点的农业产业,它能带动很多的老年人、残疾人做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原材料不断。量出来了,如果深加工的企业跟不上,肯定老百姓效益不大。我选择这些项目,口号就是“把核桃吃干榨尽”。

  2006年,赫章县被选定为“全国核桃林业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赫章核桃被选为“奥运推荐果品”;同年,赫章县获“中国核桃之乡”称号;目前赫章核桃每年实现产值15亿元,帮助农民年收入提高2000元。副县长朱大庚说,一个个数字和荣誉的背后,不仅是一个新兴农业支柱的崛起,更是生态环境巨变的缩影。

  朱大庚:留金留银,不如给子孙留一片核桃林。让核桃产业富民,到盛果期,能够实现100亿的产值,老百姓人均一万多块钱收入。“核裂变”以后,现在是53.06%的森林覆盖率,再过几年,我们这166万亩都长起来,可以达到80%,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巨大贡献。

编辑: 孔明

黔山脱贫攻坚纪|小核桃的“核”变之路

地处“贵州屋脊”的贵州省赫章县,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一度燃烧起“土法炼锌矿”的冲动,青山绿水被“黑色GDP”撕得千疮百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