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这五年|调整结构 以科技为先导

2017-09-14 14:56:00来源:央广网

  导读:2012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对农广播频率——中国乡村之声正式开播。五年来,成长历练,硕果累累;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五年来,中国发展城乡一体,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乡村之声这五年,见证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这五年。为了感受并记录中国农村这五年的深刻变化,今年夏天,中国乡村之声派出主持人团队,历时两个多月,深入河北、山东、宁夏、四川、黑龙江等九个省、区的农村,实地采访、体验当下农村各行业、各群体的生产、生活。

  中国乡村之声推出主播体验式系列报道《这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第二篇:《调整结构,以科技为先导》。

  这五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发展。

  习近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这五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同步推进。

  习近平: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样态,讴歌新生活。

  2017年夏天,中国乡村之声派出主播团队,奔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采访不同职业农民;

  主播体验式系列报道――《这五年》,见证乡村建设发展新成就,感受农民生产生活新变化!

  央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记者靳雷 徐雯 尹媛 迟嵩 乔仁慧)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午后的黑龙江萝北县,天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要下雨。主播和萝北县农技站站长郭桂荣正匆匆赶往北联村村委会。沿途的水田里,大部分秧苗已经被雨水淹没。郭桂荣告诉主播,北联村今年是第一年种水稻,没想到刚插完秧,就遇到了极端天气!

  刚一下车,很多村民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一见到郭桂荣,顾不上客套,就你一言我一语提问开了。

  村民:我家水稻都没出苗。

  郭桂荣:七八垧地都这样?

  村民:郭姨,我家苗都黄了。

  郭桂荣:有青苔没?

  村民:没有,是冻灾,苗被冻了。

  村民们还在七嘴八舌地询问,邻村的求助电话也打来了:

  郭桂荣:我现在北联村呢,我看看这边能不能早点结束,待会去你那看看。

  一听说郭桂荣还要去别的村,北联村村民便争先恐后把她往自家地里拉。

  村民:我们家根全烂了。

  村民:走的时候直接到我地里行不行?

  郭桂荣:那走吧,先去你家。

  记者和郭桂荣,还有两名农技员,被村民渠敬坤带到了他家的水田边。渠敬坤说,过去,村里种的都是旱田作物,效益不高;在农技员的启发下,现在村民们都愿意种水稻,这样收益更稳定。

  主播尹媛:你种了多少水稻?

  渠敬坤:种了9垧。

  主播尹媛:第一年种水稻,你就敢种这么多?

  渠敬坤:我这算少的。我上次去农技站,拿着地里的苗,想让郭姨给看看,她没在家。听说她过来了,赶紧过来让她看看。

  渠敬坤称呼郭姨的,就是郭桂荣,年轻点的村民都这么亲切地称呼她。渠敬坤说,过去没种过水稻,种植技术又复杂,幸亏有郭桂荣他们的技术指导。

  渠敬坤:以前种旱田都知道怎么种,比较简单。水稻太复杂了,不知道咋回事。从大棚开始,所有的活儿都是郭姨教的。

  主播尹媛:怎么联系上郭站长的呢?

  渠敬坤:以前种旱田的时候,郭站长就总来指导。

  郭桂荣一边查看秧苗的情况,一边聊这些年做农技推广工作的感受。她说,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望。农技推广员,什么都得懂,农民问什么、种什么,他们就要研究什么。

  现在大伙儿这么欢迎她,是大伙对她的信任。这份信任,是十几年的试验数据、经验积累换来的。十几年前,她在农民的承包地里作水稻种植实验,是要先跟村民签订包产协议的。现在,难题解决了,产量上去了,村民们才放心改种水稻。

  郭桂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完全拿过来用。每个村有每个村的情况,水不一样,土也不一样,所以我都是靠下地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测量来的。不同的村来问我,给的办法都不一样。

  正说着,稻田边又聚拢了不少村民。大伙儿站在狭窄的田埂上,侧着耳朵,听郭桂荣的讲解。

  郭桂荣:这种苗一定要出新根,不出新根不会返青,这个还要缓一个星期。

  村民:这个能不能缓过来?

  郭桂荣:能,能缓过来,就是差一片叶,死不了,就是产量的事儿了。

  听了郭桂荣的解答,村民谢艳苹还是觉得不踏实,一定要拉着她到自家地里再看一眼。

  谢艳苹:她就是我们的主心骨,给我们看一眼我们就放心了。

  查看过北联村的稻田,郭桂荣又坐上车,匆匆赶往下一个村。司机周欣经常跟着郭站长和站里的农技员下村,对每个村的路况都特别熟悉。他一边开车,一边侃侃而谈。这几年,县农技站的车从一台增加到了四台,大家经常不分工作日、节假日地往村里跑。

  周欣:早的时候我们三四点钟就要下地,这几年找郭站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这几年种地积极性挺高的,大家一看种水稻挣钱,都改水田。以前站里只有一台车的时候,上午郭站长就在站里接待咨询,下午就进村指导。有时候晚上回家了,老百姓还出车接她呢。

  6月初的黑龙江,正是给水稻施返青肥的时节。萝北县团结镇红星村的农田里,农民一字排开,正在人工扬肥。郭桂荣站长说,人工扬肥,一个人一天扬一两垧地,就算是技术高超了。今天,她要带主播体验机械扬肥的乐趣。

  郭桂荣:这个村愿意尝试新事物,我就跟他们说,买两台扬肥机。机械作业肯定比人工快呀,雇工一人一天两三百,一下就得雇好几个。扬肥机撒地均匀,效率还高。

  踩离合、挂挡、踩油门,开扬肥机跟开手动挡汽车差不多。虽然有郭站长在身边指导,但面对这样一个大家伙,主播还是有点手忙脚乱。

  主播尹媛:这个扬肥机看上去开着不难,其实还是很需要技术的,因为一旦偏了就可能压到稻苗,所以两个轮子要在稻苗中间行走。

  机械扬肥的效率比人工扬肥高多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从红星村出来,主播和郭桂荣一起返回萝北县农技站。

  郭桂荣很自豪地回忆起五年前的一件往事。2012年,萝北县遭遇了异常气候,水稻大幅度减产,但是,经过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指导的水稻田,稻谷产量比其他田块高出20%。

  最近几年,大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郭桂荣说,健康食品的源头,就是脚下这片土地。现在农民种地,化肥用量太多,土壤板结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这是对传统种地理念的挑战,也给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郭桂荣:现在国家提出三减,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现在我也在研究,如何减化肥不减产。2016年,通过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量。通过别的手段,补充营养,来改善土壤条件,不减产而提高粮食的品质。

  在萝北县农技站,郭桂荣办公桌上厚厚的一摞工作日记,引起了主播的注意。翻开来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各种实用技术和心得体会。郭桂荣告诉主播,她每天都在学习各种新型农业技术,并且记录下来。

  郭桂荣:这本水稻种植资料是我编写的,当时都买不到,有些乡镇就自己出钱,给农民印刷,当时几乎人手一本。

  正说话间,又有农民前来咨询。郭桂荣说,现在的农民普遍重视农业科技,相信农技推广员。科技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郭桂荣:过去农民生活上年吃年用,这些年科技、国家扶持政策,家庭农场贷款等等,我们农技推广推他们一臂之力,产生了很多富裕户。你看这些年路窄了,是因为农民都买上车了,而且也有钱买楼了。

  在萝北县农村进行体验式采访,收获很多,也懂得了当地为什么会流传那段顺口溜。那段顺口溜是这么编的:

  “要技术,不用愁,问问老郭就会有;要增收,不犯难,相信老郭准高产;病虫害,不要怕,老郭肯定有办法。”

编辑: 孔明

这五年|调整结构 以科技为先导

主播体验式系列报道――《这五年》,见证乡村建设发展新成就,感受农民生产生活新变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