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湖南湘西:苗绣让“让妈妈回家” 亲情、挣钱两不误

2018-06-12 16:0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记者尧遥 韩晓)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湘西是湖南省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艰巨的地方。为了摆脱贫困,这里的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这就让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近年来,湖南省积极推进文化扶贫,通过发展苗绣产业,鼓励外出打工的妇女回到家乡就业,这也被当地形象地称为“让妈妈回家”项目。项目的效果是显著的,很多在外务工多年的妈妈们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与孩子团聚,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的苗绣创业培训基地,三个孩子的妈妈向隆艳正在苗绣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压线。之前在广州打工的她,听说镇文化站正在推行“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去年7月回到了家乡。

  向隆艳:出去久了,小孩对我都陌生了。回来的时候她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如果条件好,谁都不愿意去打工。

  报名后,向隆艳去吉首免费参加了几次学习培训,基地还给她们发了生活费和交通补助。平时在基地上班,还有苗绣传承人和技师进行专业指导。但让向隆艳最开心的是,现在她可以每天送女儿去上学再来基地上班,下班后还可以接女儿放学。

  向隆艳:在家里主要就是照顾小孩、照顾老人,再加上在这里上班,有生活收入,小孩不再是留守儿童了,有妈妈照顾。现在自己带孩子,小孩子的生活、卫生各方面条件都要好一点。

  花垣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些年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这项传统技艺逐渐受到冷落。石栏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麻正兵不止一次被农村留守儿童渴望妈妈回家的故事感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发起了“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决定把苗绣和扶贫结合起来。

  麻正兵:我们把苗绣作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解决了这些妈妈的就业问题。我想通过这个平台,把非遗传承的各行各类的东西传承起来,发展起来,形成经济效益,带动我们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麻正兵组织镇上妇女成立苗绣合作社,尝试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生产苗绣产品。一时间,传承人、企业、职业学院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合作。经过培训的绣娘与公司签约,苗绣制品可以卖出几千甚至上万元。绣娘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多的可达四、五千元。

  麻正兵: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12期,今年培训了3期,一共培训了635人。我们计划三年时间达到1000个人从事苗绣产业,现在这个数字可能要提前达到了。

  麻正兵说,妈妈回来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都多了起来。苗绣的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有亲子团聚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效益。

  麻正兵:这个工作我们一定要做下去,因为这对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实在是太大了。她们在家里一是可以照顾小孩,二是可以照顾老人,三是可以照顾家里的一些农活,又可以赚钱,这是最好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也是最接地气、最有效的。

  石佳是参与“让妈妈回家”项目合作的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她看来,苗绣及其产业成就了妈妈们回乡就业,反过来更多的“苗乡妈妈回家”也让苗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更绚丽的光彩。

  石佳:非遗属于文化旅游中一个软的东西,也是别人需要的,否则只是看山看景,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见识和满足感了,必须得“见人见物见生活”。

  从花垣“让妈妈回家”项目延伸开来,文化扶贫在湖南多个地区得到发展。湘西州设立的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培训出了绣娘6000多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几千名织女在当地“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通过侗锦脱贫致富。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

  张帆:湖南省文化厅在文化扶贫,特别是非遗扶贫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把这种理念和政策用活。这实际上达到了非遗传承的最好的效果,做到“让妈妈回家”,解决了社会最关注的两大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二是孤寡老人的问题,又达到了非遗要达到的目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唤回了当年村里的欢歌笑语,老百姓脸上有灿烂的笑容。这也达到了非遗要进行活态的传承,工匠的精神、传承人的艺德、传承技艺。下一步我们要总结一些实实在在的好经验,向全省进行推广。

编辑: 孔明

湖南湘西:苗绣让“让妈妈回家” 亲情、挣钱两不误

湘西是湖南省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艰巨的地方。为了摆脱贫困,这里的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这就让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近年来,湖南省积极推进文化扶贫,通过发展苗绣产业,鼓励外出打工的妇女回到家乡就业,这也被当地形象地称为“让妈妈回家”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