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3日消息(记者刘璐 张毛清 凌姝)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其中农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中国农业企业和农业专家带来了资金、技术、经验,帮助非洲国家减少饥饿和贫困,发展农业生产。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截至到2015年12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已与17个非洲国家和组织签署了31份合作文件,在当地援建了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超过1万名专家到非洲支援农业发展和传授经验,同时也在中国帮助培训非洲农业经济技术管理人员。
非洲大陆东南部印度洋沿岸,坐落着一个拥有26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这里地广人稀,碧水蓝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但是这里却饱受贫穷和饥饿困扰,曾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这里就是莫桑比克。
湖北禾丰粮油集团董事长周明照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被这里农业的原始状态惊呆了:
周明照:他们原来的种植方式,种的时候放火烧,然后种玉米,用锄头去点播,点播下去就不管了。雨季到了靠下雨灌溉,然后就等3月份收获了,产量很低,完全是靠天吃饭。
作为湖北省的粮食龙头企业,禾丰集团目前已经在湖北省流转土地20万亩,年产大米40万吨。随着事业的发展,在湖北省农垦局的牵头下,他们逐渐把目光转向遥远但是具有极大潜力的非洲:
周明照:2012年4月份工作人员到非洲考察,9月份就在莫桑比克的索法拉省流转了一千公顷土地,我们派了六个人的团队,我有一半时间在那边,单月在那边,双月在国内。当时莫桑比克农业基础条件非常差,还是沿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式。莫桑比克的农村很苦,除了一个茅草棚,家里什么都没有。睡觉就睡在草席上,做饭的灶都没有,就是在门口找几个石头一垒,拣些柴烧饭。
莫桑比克粮食自给率50%,常年缺口30万吨以上。当地主粮以玉米和木薯为主,水稻在该国种植极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种植技术。同时,莫桑比克大部分地处热带和副热带,光热条件好,雨水丰富,对于水稻生长极为有利。
落后的农耕环境和优厚的自然条件,对于禾丰集团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周明照带着禾丰集团的农技专家从最基础的平整土地做起,按照“田成方、路笔直、一展平、能排灌”的标准,从国内购置机械设备,调运到该地进行土地开垦,从荒田变良田,一切从零开始。
周明照:边开垦边注册公司,2013年开始种植,把一千公顷都开垦成良田。因为种植水稻,特别是灌溉条件要求高,我们教当地人如何平整土地,如何做田埂蓄水,种植水稻。通过发展,除了我们种的一千公顷外,当地农民种植水稻大概有5000公顷。我们的种植方式,首先地要整平,做上田埂,还要精耕细作,全部机械化。这对推动当地生产方式的改变起到很大作用。
非洲自然条件艰苦,包括周照明在内禾丰集团在非洲大约有20多名中国员工,刚到莫桑比克的时候语言不通,没有水、电。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逐渐改善条件:
周明照:首先是语言障碍,莫桑比克是葡语国家,我们慢慢地学。现在工作五年以上的,日常生活方面的简单交流都懂了。第二,刚去的时候,基本上是荒郊野岭,搞农场很艰苦,没有水、没有电,我们像当地人一样做个简单的房子,晚上都不敢点灯,虫子多,一点灯虫子铺天盖地来。后来通了水,通了电,环境也逐步改善,原来当地污水很多,通过整治,方圆五到十公里内都变得很干净,我们办了养猪场,自己种菜,有食堂。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周明照的团队终于将荒草丛生的“处女地”变成了标准化的水稻种植基地。同时,禾丰集团还运用最先进的机械化设施,将当地的水稻种植从刀耕火种一步提高到了机械化:
周明照:我国的农机具物美价廉,我们自己用的都是从国内运到那里的。包括配件和维修技术人员,都是国内过去的。这种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让当地人大开眼界。
截止2015年底,禾丰集团累计完成投资640万美元,完成5000公顷土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管理以650亩为单位成立一个农场,由1名国内的种田能手担任农场主,再雇10名当地人进行田间管理,农场按承包经营方式运作,多产多得,使每名技术人员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
通过输出国内先进的农机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公司在帮助莫桑比克逐步提高农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使用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沉睡千年的黑土地上也孕育出希望。
周明照:当地原来零星的种水稻,最多一公顷,也就是15亩,总产量三吨左右,平均每亩200斤。通过跟我们学习农业技术,当地人自己耕种的产量提高到一亩400斤以上,翻了一番。我们耕种的土地,一亩产量有800到1000斤。
身处非洲,禾丰集团不仅要生产粮食,更考虑到如何“授之以渔”。现在禾丰集团拥有莫桑比克籍员工200多人,他们有的从事季节性劳动,有的已经能够从事一些技术性岗位工作:
周明照:当地老百姓大概五百多人,在我们这务工的季节性工人比较多,当地人口密度比较小,农忙的时候,周边一二十公里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我们这务工。这几年我们在教当地人维修和拖拉机驾驶,已经有成效了。
为了给当地农民搞好技术指导和培训,今年7至9月,禾丰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让当地5位年轻农民来到禾丰在湖北安陆市的水稻种植基地,对他们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水稻种植技术和机械操作技术培训,让当地青年开阔了眼界:
周明照:在莫桑比克,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跟技术人员一起,在种植季节给当地人培训,一期20天,效果不错。在这个基础上,又找了五个高中学历,同时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到国内公司培训了三个月,主要是帮他们开阔眼界,看到农业的未来。
目前,我国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已经在莫桑比克正式成立。其中,“湖北-加扎友谊农场”,水稻平均单产700公斤,是当地的2倍多。友谊农场带动莫桑比克当地水稻种植近20万亩。湖北省农垦局经贸处处长蔡志文:
蔡志文:一带一路国家在基础设施、文化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企业自己做不到的,国家帮着做了,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我们在当地争取的条件就更好了。
2013年,莫桑比克时任总统格布扎考察友谊农场,由衷赞叹,“友谊农场创造了莫中农业合作新奇迹。按这种速度,莫桑比克将不再是大米进口国,而要成为大米出口国。”格布扎还特意将湖北农垦生产的大米命名为“好味道”。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莫友谊的硕果,宛如这金黄的水稻,在今年北京的秋天,累累硕果、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