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6日消息(记者晁向荣 傅蕾)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其中农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中国农业企业和农业专家带来了资金、技术、经验,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减少饥饿和贫困。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地处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国家,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农业发展比较薄弱。有一位来自中国湖南的水产专家,把淡水养鱼技术带到了这里,经过8年努力,让非洲屋脊上的人们吃上了自己养的鱼。她就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望。
最近一段时间,何望时常到单位的各个角落走一走、看一看,从2003年开始先后8次到埃塞俄比亚进行水产教学援助,让这位已经54岁的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水产专家对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
记者:我刚才看现在学生对您都不太熟了,因为您总去援非是吧?
何望:可以这么说,因为刚才是研究生,在这做课题的。
记者:您上次回来是什么时候?
何望:7月份。
记者:刚回来,年轻人不认识也正常。
何望:那正常!我在非洲也带了很多研究生。
号称“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国,常年饱受动荡之苦,是联合国划定的世界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虽然雨季水量充足,但水产品人均年消费只有0.1kg,渔业发展与天然禀赋极不匹配。
何望:埃塞俄比亚是东非水塔,水很多。埃塞俄比亚鱼类有200种,鱼类资源相对丰富。但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就面临环境污染、过度捕捞,鱼类小型化、年轻化等问题。非洲有个特点,斋戒日比较多,一年差不多有一两百天,牛奶、鸡蛋、鸡、牛肉不能吃,但可以吃鱼,这是消费者需要,有这一类的发展机遇。
2003年,何望通过层层选拔,成为援非专家的一员,两年的时间让何望与非洲大陆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起,何望再次执教于埃塞俄比亚的阿拉格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虽然何望心里早有准备,但是当地简陋的教学条件依旧刺激着她,水产养殖竟然连一个鱼塘都没有。
何望:阿拉格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是埃塞俄比亚全国最大的一所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学院。但是这里没有任何水产实习基地,学生要跑几十公里到外面实习,我跟着去了一趟,车半路就烂了,时间长,花钱多,而且不能时时刻刻查看。
何望没想到在埃塞俄比亚教水产养殖竟然要从挖鱼塘开始。她说干就干,没有基本建筑材料,何望带着学生从10公里外的河床拖来泥土,从学校仓库到处搜集旧水管,从国内带回塞砖布。工程还涉及各类技术工,学校的十几个工人远远不够,何望便发动了动物系和植物系的学生一起建设:
何望:本身没项目资金,只有简单的实验经费,第一个池塘200平方,1.5米深,我自己是贴了钱的,做三合一池塘,当地的材料便宜,随时能得到,但没技术人员,我天天到那里,一晒几个小时,第一年晒的特别黑,到处都是伤,因为没工人,全靠一锹一锄挖。
在何望的带领下,在阿拉格技术职业学院建设了埃塞俄比亚高校的第一个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之后又陆续建成了13个池塘、一个苗种池、12个研究孵化池。何望也因此在当地拥有了“铁娘子”的外号。而建成后的示范基地果然不负所望,成为埃塞俄比亚全国各地大学生、技术员、农民的培训基地,何望坦言,由于中国渔业专家的帮助,至少可以节省当地一二十年的渔业发展过程。
何望:项目影响大了,对当地渔业发展有帮助,当地已经把池塘建设当成模板复制,老师团队基本形成,我去之前没有水产研究生,现在我带出来两个,已经正儿八经成为示范基地了,动物科学系有十个班,时时刻刻都可以去看,去触摸。池塘的建设方案、比例都有。其他大学也来观摩,他们国家的负责人带着日本的、荷兰的、美国的去看建好的池塘,负责人要求我们去看他们的水域,指导他们建设包括孵化场在内的一些基础设施,我们这个平台还可以引进外资。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何为“渔”?这是何望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单单传授养殖技术?还是仅仅建设标准化鱼塘?何望说,建设硬件设施和实践教学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将正确的理念带到非洲更为重要。
何望:有个研究生跟我讲了两年,让我带甲基睾丸酮,一种激素,会改变鱼类的性别,拌到饲料里,罗非鱼吃了会变成雄性,两三个月就性成熟了,生长很慢,老是在繁殖,做实验、养殖很不方便。
记者:想拔苗助长?
何望:是。
记者:但这样是不科学的。
何望:现在国内禁止了,质检中心会检测这些指标,检测出来样品就不合格,这批水产品全部要销毁。我劝说当地人,最好不要搞,让他们了解国际形势,了解什么是对鱼产品有利的,生产不合格的鱼产品对消费者有坏处。
不仅把技术和理念带到非洲,何望还把中国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勤劳和钻研精神也带到了非洲。身边的非洲同事都说,从何望身上看到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何望:我们系主任天天一起工作,他对我说,从中国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8年,78个月,援非8次,8年没和家人过春节,换来的是何望在埃塞俄比亚培养出的3000多名学生。何望说,在非洲的工作是清苦的,有人曾掰着手指算,要守着多少个月亮才能回家,但大家更多的是为身为一名援非专家而自豪,因为他们带给非洲的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中国的风格和理念:
何望:国内渔业专家很多,我离开没什么影响,但是在非洲可以起到引领作用,我们作为中国派去的农业专家,在国家援助这一块,是最基层的,项目也是最接地气的,我们教的学生回到社会,都是当地农业骨干,他们起到传授推广的作用。不仅推广技术也推广中国文化,他们把中国的文化理念、做事的风格带到他们基层去传播。其他国家的看到现在的工作环境,呆几天就走了,但是我们的农业专家,一年有八九个月在那里,手把手教当地人。所以学校给我们发贡献奖,是因为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了很多贡献。
再过一个月,何望又要背起行囊赶赴非洲,这是她第九次援非,这一走又是九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