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 农民于海生的黑土地40年

2018-09-24 10:4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4日消息(记者晁向荣 通化台关莹)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农村,作为中国对内改革开始的地方,从联产承包到户,到承包荒山荒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吉林省集安市农民于海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闯关东来到东北,从一穷二白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他用自己40年的经历,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尤其是东北农民身边发生的深刻变化。

  1963年,14岁的于海生从山东即墨闯关东来到了辽宁通化集安市清河镇大川村,在村里落了户安了家。吃苦耐劳的于海生当上了村里的生产队长,当时大川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能够吃饱饭是于海生当时最大的心愿。

  于海生:大川在吉林省是个比较贫困的村,粮食确实不够吃,同工同酬,想着自己发家致富也不敢干。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小山村,30岁的于海生领着大伙率先搞起了土地包产到户。吃惯了大锅饭的农民头一次尝到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甜头。

  于海生:我们队做试点。大伙还有怀疑,害怕以后政策有变。头一年产了37袋粳米,自个吃不了,还能卖一些。

  1985,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惠及普通农民。37岁的于海生率先承包起了178亩荒山,签订了20年的承包合同,成为吉林省承包荒山的第一人。面对周围乡亲们的质疑,于海生相信党的政策一定会最大限度的惠及农民的。事实也证明,于海生的选择没有错。

  于海生:亲属朋友,街坊四邻,七八岁小孩,看我像个精神病。但是咱相信党的政策,结果政策越来越宽,过去农民种地要交税粮,现在不但不要钱,还给补助。

  于海生和爱人带着四个孩子开始了开山种树的生活。没有机械,雇不起工人,靠的是全家人的肩扛手拎,才种出了如今满目的苍翠,瓜果飘香。现在的于海生爱在闲暇时到山上走走,摸摸每棵大树,念叨着当年种树的经过。

  于海生:承包荒山的时候雇工人少,顾不起,自力更生。老妈在家做饭,我领着老婆孩子干,我们栽的很辛苦。

  2005年,57岁的于海生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了。过去的荒山重披新翠,可面对承包合同到期,重新签订合同的前夜,已近花甲之年的于海生还是失眠了,心里也有担忧。

  再签30年,于海生悬着的心,彻底落了地,承包面积也扩大到528亩,而面对南方水果涌入北方市场的冲击,于海生又有了新想法,他一头钻进了深山里,开始了山野菜人工培育的新尝试,用他自己的话讲,这牛脾气就得干点牛事。

  于海生:本人属牛,有个不服气的劲儿,想干什么,不干成功了,半途而废了,我自己耻笑自己。

  如今,已经70岁的于海生每天还挺忙,他的德源特产基地如今已经成为东三省山野菜中药材的示范种植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农民来向他学技术,买种苗。于海生总是耐心地向农民朋友介绍山野菜等特产项目的种植技术。

  于海生:这40年是艰苦奋斗的40年,从初有规模到现在信心百倍。十九大以后政策更宽了,干什么劲儿都足,过去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栽树,绿化荒山给后人留下来,再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大家,让山更绿天更蓝。

编辑: 孔明

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 农民于海生的黑土地40年

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吉林省集安市农民于海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闯关东来到东北,从一穷二白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他用自己40年的经历,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尤其是东北农民身边发生的深刻变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