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站在潮头看振兴|党建引领 桥营村走出脱贫新路子

2018-12-09 12:06:00来源:央广网

本期聚焦:乡村组织振兴

特邀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农”专家李人庆

 

点音频,听报道

  走村镇,看振兴

  陕西省华阴市桥营村

  走进陕西省华阴市桥营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处宽阔的文化广场。水泥铺就的地面,大约有几百个平方。在村里穿行,道路干净整洁,两边院墙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宣传画。各家各户的门楼高高大大,张扬着西北地方特色。门上贴着红色对联,透露出浓浓的喜庆劲儿。

  顺着水泥路往前走,不算太远,是规整的养殖基地。桥营特产“肉羊”就产自这里。

养殖基地的羊场

肉羊养殖产业扶贫图解

  养殖基地旁边是几排西红柿大棚,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村主任宋江南介绍:

  宋江南:一盒西红柿5斤左右,卖100元。今年一个大棚的产量有8000多斤。

  这几年,桥营村成立的鲲鹏种植合作社,带动村民增加收入。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鲲鹏种植合作社的西瓜产品

  桥营村过去是省级贫困村,现在变身成为产业发展“明星村”。村民们不再为生计发愁,闲暇时会跳起广场舞。

村民跳广场舞

  访情况,探经验

  党支部怎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在桥营村调研采访,这里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村民们的精神状态,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农”专家李人庆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少鹏

  刘少鹏是桥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也是桥营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书记。他说,这几年,桥营村确实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桥营村村委办公室里,刘少鹏指着窗外一排蔬菜大棚告诉我们,当初村里建大棚、成立合作社,村民不愿意集资,就是党员干部带头捐钱、贷款。

  刘少鹏:6个村干部、村党员,抵押贷款贷了175万,建了21个大棚。在建设过程中,钱不够了,又开了一个临时党支部会议,每个人入股。我先拿了3万元,他们每个人跟着都拿了3万元,无偿入股,再投了30万元,把这21个大棚建起来了。

  李人庆:当时你们怎么敢下决心来做这个事情?

  宋江南: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肯定不同意。我说既然群众能把我推选出来当村主任,说明老百姓信任咱。

  李人庆:你们当时是拿什么抵押的?

  刘少鹏:用房产抵押,然后盖的这个大棚。我们也是村干部一起上、集体一起干。这个产业园的种植理念是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第一桶金就是刚刚收入了不到80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还给我介绍了哈萨克斯坦的这个新型果树的项目,我就先种50亩试一下。

刘少鹏的扶贫工作日记,已经记满了好几本

  2017年,驻村工作队与桥营村两委共同组建起了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不仅是带着村民干,还要做给村民看。党支部请来专家、引进技术,引领村民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在一片苹果园里,村民王自正在修剪枝叶。他说,这里的苹果树是引进的新品种。自己脱贫致富,就指望着这片果园。

  李人庆:您去年的收入是多少?

  王自:打工加上分红,能有2万多元。如果不是党员干部、村支部把这些土地流转过来,我就没有这么好的日子。

鲲鹏种植合作社前的小广场

  “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三农”专家李人庆很感兴趣。回到村委会办公室,他又与刘少鹏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李人庆:这个经验我觉得很好。党建和党员的作用、党支部基层组织的作用,要体现在生产实际当中。

  刘少鹏:主要就是制度,先把制度建起来。党建这一块儿,我现在是学习组织部的好制度,然后把这些制度往村里搬,让党员干部形成习惯,“三会一课’必须得坚持。我们在每个月的18日还会召开贫困户例会。

桥营村的贫困户例会

刘少鹏在例会上发言

  党员干部与贫困户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是桥营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的工作制度。会上,党员干部向贫困户征集意见和建议,贫困户会坦言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村民杨余团,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家里老人、孩子都有疾病,没少参加党支部的例会。

  杨余团:咱们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带着种果树、种药材,想办法脱贫。党的政策这么好,扶持咱,自己再多吃点苦、勤劳一些,就能摆脱贫困了。

村民杨余团向记者展示他获得的渭南市脱贫攻坚创业之星奖杯

  在桥营村党员活动室,墙壁上张贴着“党员公示榜”,桥营村所有党员都作出了郑重承诺。党支部每个季度还会给党员评级,进行“党性体检”。

桥营村支部党员承诺公示墙

桥营村便民服务大厅外的“问题墙、回音壁”回答群众关切

  华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辉说,执行这一系列制度,是要为农村基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带头人队伍。党员干部的素质高不高,一个重要标准是有没有“公心”。

  党辉:村干部只要有公心,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拥护。

  李人庆:对于这个公心,在制度建设上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如何选拔、检验、考核干部?

  党辉:陕西省提出了“三有三带”的标准,第一是有理想信念、能带来希望,第二是有致富能力、能带来发展,第三就是有公心。我们是严格按这三条标准选人、用人。

李人庆与党辉在交流

  评今朝,话未来

  “党建引领振兴”的路子值得借鉴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经济强不强,找好领头羊。经过对桥营村的调研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农”专家李人庆认为,桥营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了战斗力;党支部带领全村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得实惠,践行了党的宗旨。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振兴”的新路子。

李人庆点评

  我觉得这里的党建做得很扎实。首先,整个华阴建立了一套基础的党建制度规范。另一方面,桥营村的村干部能够锐意进取,抓住乡村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聚焦扶贫攻坚的任务,为老百姓的福利着想,把党的关怀真正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提倡。一方面,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参政议政,把村主任纳入到党委支部中去,使党的领导意志能够跟村两委班子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村干部勇于担当,共同去承担集体发展的责任,分担了书记的压力,也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点击视频,看李人庆更多点评

  特邀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农”专家李人庆

  央广记者:傅雪琴、李伟民、白晨、高凡、刘涛

  新媒体编辑:白晨

  责编:李沛

  监制:王慧、曹畅

编辑: 孔明

站在潮头看振兴|党建引领 桥营村走出脱贫新路子

走进陕西省华阴市桥营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处宽阔的文化广场。水泥铺就的地面,大约有几百个平方。在村里穿行,道路干净整洁,两边院墙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宣传画。各家各户的门楼高高大大,张扬着西北地方特色。门上贴着红色对联,透露出浓浓的喜庆劲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