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站在潮头看振兴|文化自信 青田村传承血脉留乡魂

2018-12-11 14:53:00来源:央广网

本期聚焦:乡村文化振兴

特邀记者:中央党校教授刘忱(图左)

点音频,听报道

  走村镇,看振兴

  广东省佛山市杏坛镇青田村

记者一行走在青田村的小径

  走进岭南水乡——广东省佛山市杏坛镇的青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华冠如云、枝叶垂曼的老榕树。每到盛夏,村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老榕树下,男人下棋,女人聊天,构成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榕树的一侧,是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百年老路,青石乌黑却光亮如新。走在石板路上,清脆的声响会一路相伴。

  石板路两旁,是村民的老宅。这些老宅和村里的祠堂、关帝庙,都是一水儿的青瓦白墙,与对面的小桥、流水交相呼应。

  这样的村庄,在如今高度工业化的珠三角,实在是难得一见。

村口的大榕树是村民休闲、相聚的场所

青田村仍以青砖瓦房为主,古香古色

青田村民小组支部委员会

历时百年的青藜书院

  这座百年古建筑,是“青藜书院”。屋顶的木梁已有朽坏,但屋檐下的砖雕石雕依然清晰生动。书院内的白墙上,一幅幅红色的对联引人注目,这些都是村里的年轻人办婚礼时留下的。

  和“青藜书院”一样,青田村处处渗透着“历史感”和“仪式感”。一街一巷、一水一木、一砖一瓦,无不镌刻着青田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印记。

  访情况,探经验

  如何保留乡村文化的根

中央党校教授刘忱采访青田村乡贤刘锡亮(图左)

  中央党校刘忱教授,长期研究乡村文化,走在石板路上,她对青田村的古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刘锡亮是一位书画家,也是一位回归乡梓的“乡贤”。吸引他回来的,是青田村的传统文化和浓浓的乡愁。在外功成名就之后,他回到青田村,建立榕树头基金会,为青田村的规划建设筹集资金。

  刘锡亮:我们这边是巷,前面是街。这个房子是光绪28年也就是1902年修建的,到现在已经116年了。我们现在打算把这里重新修葺一遍,修了以后把这里变成展示本地文化的场馆。

  刘忱:您就住在这儿,这房子多少年了?

  刘锡亮:我觉得应该是100多年没有变了,我小时候就住在这条巷,这里就是我家的老房子。从去年开始,到今年6月份,我都会在这里举办晚会,拍卖我的书法,每一次都拍2万到3万元。现在基金会已经筹集了300多万元了。那些老宅很多都已经成危房了,老宅没人住,如果不修,慢慢就会倒塌,但现在已经修好了,村民还可以出租。开始的时候他们不太接受,现在已经好多了,村民慢慢接受了。我们做的榕树头基金都是关心文化的。从我们父亲那一辈开始,很多老人陆陆续续都走了。以前我受到了这些前辈们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我对这个地方感情很深厚,我很爱我的家乡。

  30多年前,青田村就遭遇了农村“空心化”的严重问题。年轻人纷纷出走,老房子被抛弃,村庄的文化与美德、历史与传统,都面临着断代的威协。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渠岩接受专访

  2017年春天,广东工业大学的渠岩教授接受顺德区的邀请,带领学生入驻青田村,着手青田村的重建和复兴。他为青田复兴提出的“青田范式”九条,体现了他乡村重建的不同见解。

  渠岩:现在的乡村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它变成一个香饽饽了,大家都在保护乡村。但是这种保护还是在现代化发展逻辑之下的保护,把乡村推向市场。我认为乡村有自身的生长能力,不能有过多的外部干预。乡村的发展要靠自然生长,不是大拆大建。我们往往喜欢一下子改变面貌,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

  在渠岩“青田范儿式”的感召下,不少青田乡贤加入到村里重建工作中。除了刘锡亮,还有刘允平,他现在是青田村慈善基金会的负责人。

刘允平(图右)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刘忱:您是在外面有产业?

  刘允平:我以前是在外面开工厂为主,现在不干工厂了。我们回到村里会更关注村里的老人,邀请他们参加活动。如果本村人有重大疾病,我们基金会也会去资助。年轻人外出做事业,他的根留在这里,但是我们农村用什么吸引他们呢?就是要在村里做一点事业出来,要邀请他们回来,他们就会知道,我们的家人都是这样,我不管在外怎么样,都要关心家里还有老人。我自己现在想找一个鱼塘,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做一个农家乐。要不然我们整个村都没有一个农家乐,要是有人来走一走、住一下都没有地方。

  比起建房子,刘允平更在乎的,是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乡风文明的保护。在他看来,村庄要建得漂亮,大家要能够挣钱,但是最重要的是保证村民的和谐。

  和刘允平一样,许多青田人都把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当成了村庄复兴的优先项。青田村党支部支书刘永恒说,钱可以慢慢挣,不强求;如果把青田村的传统丢掉了,村民不再和谐团结了,乡魂也就没了。

记者韩晓与中央党校教授刘忱采访青田村书记刘永恒

  刘永恒:我希望村民可以很幸福,在一个没有环境破坏,不是一味模仿城市发展的模式下,这才是一个真正健康发展的农村。

  刘忱:你看现在很多地方都要挣大钱。你这样的乡村建设最终结果可能会很好,但是会慢一些。

  刘永恒: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弄了多少地,搞了多少商业的东西,短期可能会收入很多,但是长期来看,村民生活肯定会受影响。如果我们能保留一些原始农村模式,就比如我们的基塘,也不比你们做商业赚得少。村民能在干净、卫生的环境里生活,至于说经济,可以达到多少就达到多少。

  评今朝,话未来

  乡村振兴,要有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要有文化自信。青田村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多大?村支书刘永恒回答“说多大就有多大”,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产生于农民。振兴乡村文化,要尊重农民自身的传统。刘忱教授认为,青田村的复兴重建,体现了对乡村文化本体的尊重,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刘忱点评

  青田村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有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保持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所以它在这两个方面都非常用力。自然风貌很好理解,社会风貌分两部分:一个是村容村貌,还有一个是历史遗迹。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怎么把这些传统文化激活?使它活化起来、进入现代化进程,这是青田村着力在做的事情。

  这里有一些人,他们非常爱护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些人让我感觉乡村振兴是有希望的,我觉得他们做的是强根固本的工作。随着时代变化,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青田在这方面是一个样本。

 

点击视频,看刘忱教授更多点评

  特邀记者:中央党校教授刘忱

  央广记者:舒晶晶、周羽、韩晓、雷雪、张程

  中国乡村之声新媒体编辑:张程

  中国乡村之声责编:白晨

  监制:王慧、曹畅

编辑: 孔明

站在潮头看振兴|文化自信 青田村传承血脉留乡魂

走进岭南水乡——广东省佛山市杏坛镇的青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华冠如云、枝叶垂曼的老榕树。每到盛夏,村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老榕树下,男人下棋,女人聊天,构成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榕树的一侧,是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百年老路,青石乌黑却光亮如新。走在石板路上,清脆的声响会一路相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