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出一片“新天地”

2019-07-16 10:4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记者晁向荣 张兆福 李竟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了部署。

  黑龙江、江西、贵州等地,通过统筹脱贫攻坚各类资金资源,切实加大对已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大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叠山镇慈竹村的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幢幢新房整齐划一、庭院宽敞,宛如城市里的小洋楼。水泥路、路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张茂贵原来居住在离县城七十多里的深山区,家里老房子的主梁和横梁都有了裂缝,而现在一家四口搬进了慈竹村安置点一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安置房。

  弋阳县叠山镇常务副镇长江文亮告诉记者,叠山镇还在安置小区附近建设了“微田园”,每位搬迁户都能分到田地,既降低了生活成本,又满足了村民们的农耕习惯,留住了乡愁。

  弋阳县叠山镇常务副镇长江文亮:我们叠山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600余万元,用于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慈竹安置小区。安置小区包括1500余平方米的安置住房和通电、通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解决了贫困户搬得出、住的稳、能致富的脱贫目标。 

  要稳得住、能致富,还要解决好搬迁带来的就业压力。在港口镇上坊村,当地政府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菌菇基地等切实为异地搬迁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搬迁户曾庆开就是其中受益者,他和父亲原先住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半山腰,生活很艰难。

  弋阳县港口镇党委委员组织员徐军芳:搬到这里来以后,大部分贫困群众第一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第二解决住房保障,第三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上,我们也是加大了力度。 

  目前,弋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房建设已全面完成,97户344名贫困户,将在新居里迎来美好生活。

  弋阳县扶贫办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股股长汪安林:弋阳县在后续扶持上也下大了功夫。一是安置点打造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的搬迁就业问题。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受益分红,解决贫困户收入问题。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曾是许多深度贫困地区的苦恼,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后,许多地方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通过实施培训、就业、帮扶、产业、服务、组织六个方面“全覆盖”,增强搬迁群众发展后劲,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这两天在三穗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彩虹小区,一场为移民群众举办的“以工代训”就业扶贫班刚刚开班。

  这次就业培训班的内容是学习电焊手套的生产加工,所有学员培训完毕后,将全部进入工业园区的手套厂正式上班。将移民小区建在工业园区内,移民群众学会一技之长后,就近就地就业,是三穗县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的一大特色做法。手套加工公司总经理欧修明告诉记者,正是看中了这地利人和的优势,才将工厂在移民小区安家落户。 

  一方面企业有用工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移民群众有就业意愿,通过就业培训后,企业村民各得其所,实现了双赢。

  王建梅是去年11月搬迁到彩虹小区的新居民,现在她在附近的工厂里当裁缝,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工厂离家只有2分钟的路程,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在家门口上班,让她觉得非常满意。

  王建梅:我家住在15栋,我就在14栋工作。14栋上班很近,大概只需要两三分钟。搬到这个小区来做,也让我们过上了很好的生活。 

  目前,三穗县已经开办了电工、焊工、育婴师、家政服务等就业培训,三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崔小丽介绍,为了鼓励引导园区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还会对企业记性补贴。

  三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崔小丽:为了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我们实施了“以工代训”这块政策,培训每一个劳动力,每月每人按照500元的补贴,补贴给我们的扶贫车间,培训时间在6个月以内。

  搬迁群众能否实现稳定就业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因素。今年年初,贵州省提出,要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穗县生态移民局局长尹海波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我们县主要围绕“精准”开展就业服务,抓实移民最大民生为目标,聚焦移民群众长远生机和安居乐业,突出三个“精准”,抓实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技能和就业率。目前我们全县已培训3946户5942人,培训后实现就业5447人,全面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就业的目标。

  目前,黔东南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培训27316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2111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7.29%。

  凯里市第十三幼儿园是专门为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园而新建的一所公办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文化,幼儿园专门设计了家乡工作坊,其中的纺线区、刺绣区和银饰区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生活乐园。

  凯里市第十三幼儿园园长潘丽萍:主要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当中来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让民族文化能够在幼儿园能够传承。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既要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又快又好的融入社区,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许多农村地少人多,在新兴区红旗镇红光村红光小区,今年63岁的崔凤利2015年通过整体搬迁,从年久失修的平房住进了宽敞、明亮、舒适的楼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崔凤利:平房里住好几十年了,想都没想到,政策好,啥活也不用干了,消停过晚年。

  小区优美的环境,让像崔凤利这样的老年人生活舒心,齐全的配套设施,更让年轻人生活安心。居民宋美丹搬进小区后凭手艺开了间理发店,既有楼可住,还有事业可做,小区内的学校也让孩子有学可上,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红光小区是2011年开始破土动工建设的,分两期交付使用,现有2000多人,632户居民在这里居住。村民变居民,改善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除了原有土地,一些村民还通过自主或外出就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七台河市新兴区红旗镇红光村村委会主任丁国强:老百姓高兴,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对于外出打工的居民,我们这有公交车,10分钟一趟。

  夕阳西下,余晖映红天空。小区内的广场上聚满了前来休闲、 锻炼的人们。居民徐桂花说,过去生活条件差,没时间享受生活,如今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顺利完成87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解决好搬迁带来的就业压力、搬迁户身份认同、安置区管理等问题,从“怎么搬”到“搬后怎么办”,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这些都与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紧密相关,如何把安置点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要靠党和政府的领导,要靠社会各界的支持,更要靠搬迁群众自己的奋斗和努力。

编辑: 杨祎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出一片“新天地”

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顺利完成87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解决好搬迁带来的就业压力、搬迁户身份认同、安置区管理等问题,从“怎么搬”到“搬后怎么办”,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这些都与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紧密相关,如何把安置点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要靠党和政府的领导,要靠社会各界的支持,更要靠搬迁群众自己的奋斗和努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