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都市温江区岷江村因地制宜垃圾分类见成效

2019-08-08 10:3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8日消息(记者刘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农村的垃圾和城市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农资废料,比如最常见的农药袋,这些垃圾怎么回收是个新问题。应该说,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垃圾分类更复杂、量更大。在城市还没有完全适应的垃圾分类,能在农村顺利推开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探索出了适应农村的垃圾分类办法。

  走入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的岷江村,平坦干净的乡间小道,绿意盎然的植被树木,灰瓦白墙的民居,处处透露着整洁、有序。记者一问才得知:这个拥有2300余人的小村,已经坚持垃圾分类7年了。

  陶勋花:这是我们的江安绿道。现在村庄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老百姓都参与进来,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垃圾分类从2012年就开始了,逐步探索到今天。

  说话的是岷江村党总支书记陶勋花,2010年,她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她回忆:以前垃圾往沟里、河里、空地上一扔了事,村里真叫一个脏乱差。为了不让村里的环境问题成为发展的阻碍,陶勋花下决心改变。

  陶勋花:老百姓跟我说,书记啊,你去找点老板来给我们投资吧。可想而知,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还是很高的。但是社会资本到村庄来,需要有一个好环境,村庄里干净整洁,老板到村里一转,环境好,就在这里投资了。

  但垃圾分类,城乡有别。关键是在实践过程中,找到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分类办法。由于岷江村是典型的农村散居模式,村民之间居住比较分散,陶勋花将全村分为33个院落,并培训了33名院落长,由他们负责宣传和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

  陶勋花:院落长负责宣传、每个月点位的回收、积分工作,“户分类、村转运”。老百姓自己在家分好,每个月26日是农村垃圾集中回收的时间,农户拿到固定的点位,集中回收。

  每月26日,就是院落长定期组织收集可回收物的日子。张家院子院落长张昌海告诉记者,为了指导村民正确做好源头分类,院子里摆放着三个蓝色的大型垃圾桶和一个红色垃圾桶,分别印有玻璃类、废纸类、塑料类和有害垃圾。并将垃圾分类图解的海报张贴在垃圾分类宣传栏上。

  张昌海:我们每个月26日定时定点回收。现在绝大部分村民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这些都是志愿者,来帮忙。纸棒5毛一斤,废铁1毛钱。对村民引导、教育、帮助。

  在计量登记造册的同时,岷江村拿出了村集体资金用于奖励村民。给回收垃圾的村民提供了纸巾作为奖励,回收垃圾5元以上就得一包小纸巾;10元以上就得一包大纸巾。

  陶勋花:我们不仅有礼品,还把每个月参与的积分记录下来,作为每季度测评优秀农户、院落的依据。

  记者:这种形式的垃圾分类,普通农户一个月可以兑换多少钱?

  陶勋花:做的好的,一个月几十块钱。额外还拿了礼品和抽纸。

  岷江村花卉苗木产业较发达,实行垃圾分类前,农药袋造成的污染严重,扔了农药袋的地方往往几年不长草。陶勋花介绍,随着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开展,按一角钱一个的价格回收,去年一共回收了6万多个农药袋。

  陶勋花:我们村的药袋子、药瓶子被列为有毒垃圾,集中进行回收。一般老百姓打这些药,都在沟渠、河边打,原来不回收就扔在沟里。

  农村垃圾分类知易行难。由于广大村民的生活习惯早已固定,惯性很强,环保意识还较为薄弱,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体系从无到有的推进过程,并不容易。陶勋花发现,很多是村民嫌麻烦不愿分。

  陶勋花:很多村民都说:好麻烦,我们农村有收荒匠,啤酒瓶、塑料的东西一开始就甩在屋子一角,收荒匠自己去收、去分。农村的垃圾要多一点,种类也多,因为不仅有生活还有生产垃圾。

  为了克服困难,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良好的激励机制并不可少。可对于财政收入较少的村集体来说,可持续的资金从哪来?这并没有难倒陶勋花:

  陶勋花:致富能人捐一点,村上出一点,成都市和温江区有公益创投,我们把垃圾分类包装成一个公益项目去申报,还有一些资金,我们获得了成都市4万元的补助,足够当年开支。

  在温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固废科工作人员杨应威看来,农村垃圾分类有着比城市独特的优势。从社会基础来看,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利用宗族亲缘的关系,更容易发动群众参与和相互监督,这就省下了不少本来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管理成本。

  杨应威:村民的参与性比城市要好一些。因为邻里关系比较好,大家都是住了好几十年的邻居。有些工作开展的时候,大家接受程度高一些。这些院落响应的积极性高一些,利于宣传、组织。

  杨应威也表示,农村垃圾分类的另一关键,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分类施策。

  杨应威:岷江村的院落长管理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解决了垃圾分类有人做的问题。院落长模式的院落大小适中,不管是平时宣传引导,还是组织转运,都很灵活,比较容易操作。

  村民的自觉行动,也让“收荒匠”这个职业在岷江村成为了历史。如今,在岷江村的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生活中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生活习惯。

  村民黄大姐:刚开始会分错,现在慢慢习惯了,很方便。以前还需要通知一下,现在都不需要通知了,每个月26日很自觉的就拿去分类回收了。

  7年下来,村里田间地头农药袋、地膜等垃圾没了,村庄变美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降下来了。陶勋花介绍,目前,岷江村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正在整个寿安镇推广,如今岷江村的垃圾回收量从一开始的每月1吨多,增加到了4吨多,700多户居民垃圾回收的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村里环境好了,资源也跟着盘活了,利用花木产业优势,2018年,全村仅桂花产业就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陶勋花:我们村一年要回收7、8吨垃圾。村庄要美起来,真的要靠每一个老百姓的参与。

  对于农村而言,垃圾分类并不仅是单一的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更关系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村民自治机制的构建,乃至乡村振兴的实现。

  虽然近年来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整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村民的分类投放环节,还是垃圾分类处理环节,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认为,与城市相比,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显然要难得多。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李长安:从客观原因来讲,农村垃圾的种类比城市多,分类分拣起来更费劲。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分类收集的成本比较高。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施不够完善,随意丢弃和堆放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目前垃圾分类处置的表述过于繁杂,分类标准不统一,村民难以理解。从主观原因讲,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垃圾分类知识匮乏。不少村民觉得垃圾分类麻烦,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好处,甚至认为垃圾分类是形式主义。特别是现在农村大多是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接受度较低。但是,尽管存在着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在农村地区实行垃圾分类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垃圾分类也不再仅仅是一些民间环保者的自发行动,而是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成熟实践。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李长安建议:

  李长安:实际上,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试点效果十分显著,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总的来讲推行比较顺利。概括起来,要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主要抓好两件事情:一是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村干部或者是村里有威望的人要注重入户宣传,培养村民分类意识和习惯。也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性措施,鼓励垃圾分类行为。二是要完善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增加垃圾桶和垃圾处理站的数量,建立乡村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只要这些工作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就会得到“肯定行”的答案。

编辑: 孔明

成都市温江区岷江村因地制宜垃圾分类见成效

农村的垃圾和城市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农资废料,比如最常见的农药袋,这些垃圾怎么回收是个新问题。应该说,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垃圾分类更复杂、量更大。在城市还没有完全适应的垃圾分类,能在农村顺利推开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探索出了适应农村的垃圾分类办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