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时代“农家书屋”百花齐放,乡间飘书香、农民爱阅读

2019-08-21 09: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1日消息(记者季盈盈 张兆福 张家港台严小娟 濮阳台刘善华 黔东南台刘芳塬)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年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再局限于“有没有”,更追求“好不好”。农家书屋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一种有效手段。升级软硬件设施、建设数字化平台、尝试运营新模式……各地农家书屋的创新举措,吸引更多农民群众走进书屋、爱上阅读。

  记者近日走访贵州、河南、江苏等地了解到,农家书屋已然遍地开花,书香扑鼻、姿态各异。其中有手指一点就能获取所需农技知识的数字化农家书屋,也有24小时不关门的图书馆驿站,还有经过调查后建立的“全民阅读”生态圈……丰富多彩的农家书屋,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贵州黔东南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村支书罗传彬是远近闻名的爱书人, 村里的农家书屋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罗传彬尤其喜欢农技之类的书,将在书里学到的农技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成为水城村的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

  高中文化程度的罗传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通过学习,不断改良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生产。现在全村的茄子苗、辣椒苗都由他来提供。

  罗传彬:从育苗来讲,以前我们都是按常规的育苗方式,一是耗种子,二是耗人力。后来在书上看到后,去年我们尝试了大棚育苗,一是苗长得壮,二是效益很高,现在全乡已经统一用这种方式育苗,效果很好。农家书屋对我们农民来说,可以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不但受到农户们的欢迎,村里的很多孩子也是这里的常客。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罗江坤,是水城村农家书屋的常客。他告诉我们,历史文学类的小说十分精彩,他一有空,就会到书屋来看书,还经常借书回家看,然后把书里的精彩内容讲给爷爷奶奶听。

  罗江坤:我平常来这里看书,看《三国演义》,刚刚看完,喜欢赵云,赵云一个人打曹军十万大军,很勇猛。

  除了普通的书屋,卫星数字农家书屋也在黔东南落地生根,剑河县两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示范点在革东镇麻栗、屯州两村安装调试完成,并成功投入使用。 “数字化”的农家书屋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成为群众学习教育的“大课堂”、“强村富民”的新载体。是以数字化的方式直接投递到农家书屋,再通过电视等终端设备,将影像提供给读者的一种全新阅读方式。麻栗村农家书屋负责人姜帅告诉记者,如今,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外出务工返乡年轻人、种养殖专业户等农村群众休闲、“充电”的好去处。

  和其他村民一样,村医肖河英也是村里农家书屋的“常客”。在村卫生院工作的她,在没有病人的时候,都会抱着笔记本来到隔壁的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和大家一起学习。

  肖河英: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关于妇幼保健,儿童保健,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预防,增加了业务知识,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

  同样,在河南濮阳,数字化的“农家书屋”也让当地村民“手指点一点即可获取所需知识”。早晨刚吃过饭,清丰县固城乡张庄里村的村民就纷纷来到数字化农家书屋看书学习,在这里,大家只需在手机上安装下载“数字农家书屋”APP或者手机扫码,就可以看书、听戏、观看种植、养殖技术视频等,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借书难、看书难和看报难”的问题,让喜爱读书的群众不出家门便可享受免费的文化大餐。

  张庄里村村民刘景习:以前想学点农业知识非常麻烦,往往都是跑到很远很远的书店,现在通过村里的数字农家书屋,节约了很多时间,在空闲时候直接就可以来看,一点击马上出来各种知识,农村新政策,像我们这种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再也不用费劲买书了,到这直接可以看录音看录像。

  数字化农家书屋不仅成了当地农民最爱光顾的地方,还让广大贫困户通过这一平台学习到更新、更实用的致富技能。当地的许多农民朋友,通过看书学习,分别掌握了两至三门实用技术,靠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或畜牧业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任相锋是数字化农家书屋的常客,去年她在平台上发现了种植芦笋的前景和效益,再加上平时在书屋平台学习的农技知识,去年她种植了10亩芦笋,赚了近5万元。

  任相锋:刚开始也不知道在家干点啥,后来老来这儿看到了一些致富信息,慢慢地在这掌握了一些种植知识,要是不来这儿多了解了解,说不定现在我还在外边打工。现在大家没事都到这里来,打牌的少了,学习实用技术的多了,在这里相互交流一下挺开心的,成了我们农村人充电的好地方。

  如今,聚在书屋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多,数字化农家书屋逐渐变成了农民开阔视野的“大课堂”,为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丰县文广局文管办主任高连山:群众需要什么资源,喜欢什么资源,我们就配送什么资源。数字农家书屋的投入使用,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阅读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真正发挥了文化工作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的作用,保障了贫困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时也传播了全民阅读的理念,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最后一公里”。

  除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阅读环境的改善也是农家书屋升级换代的有效方法。午饭后、上班前,到“农家书屋”坐一坐,翻阅期刊报纸、查阅技术资料,已成为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许多村民每日的“必修课”。

  永联村的“农家书屋”,是村里2006年投资200多万元改扩建而成,目前有藏书3万多册。经过改造,永联农家书屋采用无人值守的方式24小时免费开放,村民刷张家港市民卡就可以自由出入,也可以借助馆内的自助借还机进行图书借阅。

  张家港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建军:读者进来以后,屋内的空调和灯会自动打开,当读者离开10分钟以后,灯和空调会自动关闭。

  在农家书屋创新发展模式上,张家港成功探索出新路径,把传统农家书屋提档升级为24小时图书馆驿站。目前已建成42家全天候开放的图书馆驿站。2018年,24小时图书馆驿站共接待读者98万人次。

  张家港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缪建新:我们对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调配、统一流转、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按照镇级分馆每月每家500册,村农家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每月每家200册的标准来进行流转。

  不仅如此,张家港还在全国县市率先开展全民阅读状况“基线调查”,从阅读设施、阅读资源、阅读组织等7个方面,构建“全民阅读”生态圈。每年,各类阅读活动超过3000场次。以营造更多的读书人、更美的读书地、更浓的书卷味为目标,目前,张家港市还在推进建设“最美悦读空间”建设。

  缪建新: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这种追求的角度去考虑,强调舒适性,并不是一种模式的。无论从环境方面也好,从服务内容也好,它都是有特色的。

编辑: 杨祎

新时代“农家书屋”百花齐放,乡间飘书香、农民爱阅读

近年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再局限于“有没有”,更追求“好不好”。农家书屋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一种有效手段。升级软硬件设施、建设数字化平台、尝试运营新模式……各地农家书屋的创新举措,吸引更多农民群众走进书屋、爱上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