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坤林 本报记者张振中 杨娟
湖南桂东,国家级贫困县,这里曾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军规”颁布地。1934年,红六军团在此组建,并誓师西征,揭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
83年过去了,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红色的脉搏,一直在三湘大地跳动,仍然强劲如初。
地处罗霄山脉的桂东,20多年前,郴州市公安局干部李树红曾在这里参军入伍,留下了人生中美好的8年青春时光。鱼水情深,2015年,57岁的“老公安”毅然重返桂东的贫困村,把工作生涯的最后3年时光留给了这片滋养过他的红土地。
武陵山扶贫片区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4年前,太阳坪乡诸葛村的贫困户吴永衔望着漫山的杨梅“喊渴”。方式一变天地宽,沿着“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吴永衔如今“种杨梅树、酿杨梅酒、发杨梅财”。
继去年湖南100个示范村率先脱贫后,已经完成公示程序的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怀化市洪江管理区今年将率先脱贫摘帽。
“即使提前脱贫了我也要继续扎在村里,尽我所能地帮他们圆每一个梦想。”2月3日,节后上班第一天,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洪江区菖蒲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夏歧辉就回到了念念不忘的村里。
“在扶贫初级阶段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后,下一阶段还有一个‘扶心’的问题,要真正能让贫困群众生活得舒心。”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表示,脱贫攻坚本身是项轰轰烈烈的大工程,但落到点上又是一桩桩、一件件的精细活儿,要破解一个个具体难题,领导干部务必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想出法子,发扬“工匠精神”,做好一项项看起来不足为道的“微建设”,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带着感情扶贫,视群众如亲人、把扶贫当己任,减贫不仅要真心实意而且要责任到位,做到真扶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认同感
“要保持初心,时刻把贫困群众的苦乐记在心上,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好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认为,脱贫攻坚要惠及更多群众,就要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
如何抓好产业扶贫,仅凭一腔热血还难以抓中要害、抓出成效,因此除了真心实意外还需要真知灼见,这样才能做到真扶贫。湖南产业扶贫的真知灼见是什么?答案是“四跟四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2016年9月,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湘召开,湖南探索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被誉为精准扶贫的金字招牌。
在桂东县县长伍志平看来,只有带着真感情,才能看得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才会付出真心实意,激发真知灼见,用真心和实效换取贫困群众的认同感。
2015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夜,新任桂东县县长伍志平赶到沤江镇上东村,直奔贫困户黄存伟家中。
15年前,还在郴州市教育局工作的伍志平到该村带队扶贫。就在伍志平驻村不久后,因伤致残、失去右臂的黄存伟在近乎绝望时找到伍志平。“小兄弟,你放心,你虽然失去右臂了,但我们就是你的左膀右臂。”伍志平为他打气。在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关心下,黄存伟享受政策性照顾,虽然吃穿不愁,但苦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干,从根子上还难以脱贫。
15年来,伍志平内心始终放不下黄存伟和该村的贫困户。他连夜将贫困户召集在一起,开展“农家夜话话脱贫”。交谈中,伍志平得知,黄存伟和村民种植药材厚朴,虽然这一作物市场行情稳定,但生长周期极长,10年才能上市,这对脱贫来说见效太慢。
伍志平与村民们促膝谈心,向村民们讲解了“四跟四走”。结合村里的实际,定下脱贫大计:坚持“四跟四走”,实施“长短结合”。村里将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由本地能人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产业,山上种药材、地里种蔬菜,生长周期长与周期短的产业相结合,做到既实现快速增收,又能稳定致富。
精准扶贫,对革命老区的群众更应该饱含深情。沙田镇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地,红军与百姓在此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
正是心系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众,2015年10月,李树红立志在退休之前,帮助沙田镇贝溪村的189户554名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与他共同帮扶的还有驻村的3名老队员:58岁的郴州盐业公司桂东支公司经理李裕鸿、55岁的郴州市农商行监事长罗桂林、60岁的郴州市某物资供应站站长黄建南,都是经济能人。
“村有‘四老’,如获至宝,这支平均年龄57岁的‘夕阳红’扶贫工作队给村里带来了蓬勃朝气。”贝溪村党支部书记李良玉告诉记者,“夕阳红”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精心调研、精选产业为村里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在李树红看来,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是“四跟四走”,而选准项目、瞄准市场又是“四跟四走”的“牛鼻子”。红薯是当地乃至桂东农民普遍种植的传统作物,工作队决定抓住桂东“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契机,将红薯加工作为特产让游客带走。
在这样的思路下,工作队引导全村种植了红薯700余亩,合作社按0.8元/斤价格收购,加工后统一销售,贫困户每年从中可获得60%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