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遏制“童乞” 管理在城市治理在乡村

2017-02-22 14:27:00来源:农民日报

  毛晓雅

  近日,有媒体报道春节后外地“童乞”扎堆进京,利用寒假在地铁上求乞挣钱。据了解,这些“童乞”多来自甘肃岷县,由成年家属有组织地带来北京乞讨,有个别“童乞”假期收入甚至超过万元。北京轨道交通执法队与当地进行了联动治理后,事情暂告一段落。但我们仍不禁反思:“童乞”是如何出现的,怎样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童乞”现象?

  对于儿童乞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但是每年寒暑假期,几乎都会发现一些人带着孩子,甚至租孩子进行乞讨,从而使“童乞”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组织行为。

  客观来讲,“童乞”流出地大多经济相对落后,有个别家庭经济窘迫、无生活来源,走投无路被迫乞讨为生。但也不乏能够通过劳动或其他正当手段获得生活保障,却抱着不劳而获的思想企图通过乞讨发家致富的人,由此产生的影响恶劣。利用公众的善心骗取钱财,对社会公共道德造成极大伤害,进而抬高了整个社会的诚信成本。

  在春节后北京治理“童乞”的过程中,执法人员还发现,这些带孩子乞讨的家长往往不懂法律,想当然地认为对自己的孩子可以任意支配。他们甚至会随身带着家庭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以免被当作拐卖儿童的罪犯。为了免于处罚,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单独乞讨,从而大大增加了执法的难度。除此之外,还得考虑父母被处罚后,未成年孩子的监护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该说,遏制“童乞”,管理在城市,治理在乡村。改善“童乞”流出地的社会风气,对孩子及其父母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根治“童乞”顽疾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等公共机构更多地承担起责任来。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宣传,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奖励勤劳致富等手段进行正面引导,对以乞讨为职业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逐渐形成以勤劳致富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正确价值观,扭转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对儿童乞讨行为的教育,在寒暑假等“童乞”易于集中外出的时段加强监督,对相关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进行必要的疏导,并且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儿童外出乞讨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贫穷,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的家庭能够通过体面的劳动发家致富。以岷县为例,这里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主产区,农民靠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等名贵中药材走出贫困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可以依托当地的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降低成本,积极做好与市场的对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和收入。随着生活的富足,减少“童乞”指日可待。

  儿童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不管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每个儿童都应当拥有一个完整健康的童年。我们应当抱着对“童乞”零容忍的态度,举全社会之力治理“童乞”顽疾,还孩子们一个自尊自爱的童年。

编辑: 王肖军
关键词: 童乞;城市治理;种植效益;流出地;拐卖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