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记者蹲点贫困村 体验脱贫攻坚战

2017-05-18 14:51:00来源:经济日报

  环境虽恶劣 脱贫斗志坚

  记者吉蕾蕾(中)了解村民春耕春种情况。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滩村报道:最低海拔3100米、坐落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最北边的上滩村,就是我驻村调研的地方。

  从西宁出发,驱车前往大通方向,一路艳阳高照。半小时后,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窄,水泥路也变成了砂石路。还在疑惑为什么对面来的车辆顶棚有积雪,这边的雨滴已经变成了雪花。

  不知道过了多久,上滩村到了。打开车门的一刹那,清新的雪花扑面而来,感觉一下子从夏天穿越到了冬季。

  上滩村居住着四个民族251户、1113人,有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村总面积约39.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3亩,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由于地处偏僻,观念陈旧,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限制,村民多以土地为生,兼放马,养牛、羊、鸡维持日常开销。

  阴晴不定是上滩村最大的气候特征。听村民说,今年雨水特别多,春耕比往年推迟了近1个月,今年的收成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尽管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上滩村人并没有失去脱贫致富的斗志。这几年,在家的壮大了牛羊养殖规模,在外的辛勤务工,再加上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目前上滩村正在进行的扶贫项目包括土地开发整理、人畜饮水改造、畜棚建设等,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000万元。上滩村第一书记周丹文表示,到今年9月底,上滩村不仅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将为村子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积蓄后劲。

  聚焦特困户 兜底政策足

  记者刘蓉(右)在贫困户李述生家采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蓉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报道:我蹲点的五爱村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南16公里处,区域面积17平方公里,有812户2812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137人。

  五爱村三面环山,清澈的池河由东向西从村边绕过。初到这里,看到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村里一幢幢两层、三层的小楼房,呼吸着干净清新的空气,记者有些难以相信,这里竟是个贫困村。

  直到来到居住在山里的农户家,看到了很多建在山坡上的土坯房、几乎没有像样家具的屋子、只能保证温饱的一点薄地,才切身体会到贫困的存在。

  五爱村由原来的五爱村、龙口村和居住在山坡上的踊跃村合并而来。川道旁的五爱村交通相对发达,316国道和西康高速公路从这里经过,距离池河镇只有2公里。这些优势让居住在川道旁的村民们更早、更快获得了各种资源。而居住在山坡上的居民,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多年来的贫困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变。

  如今,从省里到县里,从镇上到村里,扶贫干部们想尽办法,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房子破旧难以居住的,池河镇建起了整齐的安置楼房;没有产业只够温饱的,驻村工作队依托党支部,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解决收入问题;因病因残没有劳动能力的,由政策保底发放“五保金”“低保金”。

  党建开新局 摒弃等靠要

  记者姜帆(左)在党湾村经果林基地向村主任杜兆刚了解该村情况。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姜帆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报道: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属丘陵山区,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304省道横穿境内。我蹲点的党湾村距离集镇5公里,距县城32公里,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6763.8亩,有1742户,8136人。

  半个多月来的驻村入户调研,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村干部、驻村干部都很忙碌,从早晨奔波到深夜还干劲十足。他们说,要落实的事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再到“我带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5年前,党湾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的道路,也没有广场,更没有什么集体经济。近5年来,党湾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公路,建起了3个文化广场。其中,群众自发筹资60.4万元,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党湾村的变化,党组织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产业发展上,党湾村提出并实施了“党建+项目+合作社+社会+农户”的党建扶贫模式。目前,村集体收入累计达到4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1年的4100元增加到了8600元,5年间翻了一番。

  引进好项目 穷村换新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卫家沟村报道:卫家沟村位于偏远山区,地势崎岖,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305户1128口人,分布在方圆9公里的深山中。

  卫家沟村是一个“三无村”:无水、无地、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收入。村内仅靠一口机井打水,农户用水需去机井打水后,放到自家的水窖中储存,仅够日常生活,缺乏灌溉用水。卫家沟村耕地面积1180亩,人均仅约1亩耕地,由于地处山区,耕地十分分散,当地有“卧牛地”的说法——只要一头牛能卧下的地块,都可以作为耕地,且土地十分贫瘠。

  地理位置偏远以及自然资源不足导致了卫家沟村的贫困。卫家沟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共630人。此外,村里因病、因残致贫现象突出。卫家沟村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精准扶贫政策的介入对卫家沟村脱贫十分重要。目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和生猪养殖项目及对贫困户实行易地搬迁安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卫家沟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按计划,卫家沟村将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2012年,卫家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000元;2016年,这一数字是2600元;2017年,预计将达到3000元;到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超过3026元。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贫困村;沟村;池河镇;贫困户;五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