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城口兴田村:“最穷村落”乡村旅游谋划升级版

2017-07-13 10:17:00来源:重庆日报

7月2日,蓝天白云下的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本版图片由记者谢智强、见习记者齐岚森摄

7月2日,兴田村的孩子们在巴渝民宿外晒太阳。

7月2日,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的巴渝民宿。

  这几年,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群众靠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脱贫道路,本报记者也曾多次采访报道兴田村。

  盛夏已经来临,这次本报“跟着党报去扶贫——重庆日报新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首站选择兴田村,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为兴田村上百家消夏农家乐“揽客”,帮助其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让乡亲们尽快走上致富路。

  7月2日早上,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

  因提前接到了客人要来入住的电话,唐太友一大早就在厨房里忙开了,夫妻俩分工明确:唐太友准备客人吃的东西,妻子打下手,一切都那么有条不紊。

  “得让客人吃饱、吃好、吃高兴。除了岩耳炖鸡,我们还准备了菜板腊肉、青椒肉丝、野生菌、土豆丝……”唐太友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巴渝民宿,他告诉记者:“借助乡村旅游,我家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兴田村距离城口县城70余公里,最低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达91.8%。炎炎夏日,这里却凉风阵阵、气候宜人,不少外地游客来此消夏。

  虽然才7月初,但记者看见,已有不少外地游客穿梭在这清晨的乡间。这些游客或者在各自住宿的农家乐餐厅里吃着早餐,或者披着长袖外套在满目青翠间闲散踱步,或者三五成群在河边拉家常,尽情地呼吸着如丝丝雨露般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

  一条小溪,潺潺地从村子一旁淌过。随着日头升起,云雾逐渐散去,一幢幢别致的农家小楼房渐渐显现出来,一座座形态各异、仿佛拔地而起的山峰苍翠欲滴。

  一切,如梦、如幻、如仙境,难怪有人将兴田称为“小张家界”。

  很难想象,这个地势偏远、风景秀丽的兴田村,曾被冠以“城口最穷村落”称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兴田人就靠着这一方山水,抓住乡村旅游的机遇,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东安镇党委书记李章平说。

  赶上乡村旅游大潮 农家乐已发展上百家

  兴田村位于城口县东部,与我市巫溪县和陕西省镇坪县交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并没有因为“扼守要冲”而受益,相反却因为交通不便,成了封闭、落后、贫穷的代名词。

  “如今这里是城口到巫溪的必经之路,但在2010年贯穿全村的城巫公路修通之前,兴田村就是个死角。”李章平说,以前,村里人到东安场镇要翻越四座大山,大山阻断了兴田与外界的联系——2010年,村里205户人家,贫困户就有79户,贫困发生率高达38.5%,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村里的人穷到了什么地步?有一件事特别典型。李章平娓娓道来:“十多年前的一天,一名打此地路过的穷货郎投宿在村民家里,这户村民以为货郎身上带了不少钱,竟想谋财害命。大家穷怕了,有举家搬迁的、外嫁的、外出打工的,还有外出当上门女婿的,8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200多人……”

  城巫路的通车,让兴田人看到了希望。

  “党委、政府一直在寻找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李章平说,“这里好山好水,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最终赶上了‘乡村旅游大潮’。”

  就这样,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条件和生态美食,兴田村启动了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发展农家乐,着力打造“大巴山森林人家”特色品牌。

  可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虽说我们这里风景好,但不少人担心万一没人来呢,搞农家乐给谁住?”李章平回忆,当时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怕投入、怕风险。

  为此,镇、村组织村民召开了数次动员会,对补助标准、扶持举措和发展前景进行讲解,以消除他们的顾虑。

  后来,村里遴选了6户经济条件较好、思想相对不太保守的农家作为试点,通过政策扶持、现金及实物补贴等方式,鼓励他们“吃螃蟹”。

  “反正是家里的房子,政府补贴床单、被套等,还改造房屋外立面,我们可申报微型企业以获得2.5万元补助,心想也亏不到哪里去,就先干起来了。”兴田村四社村民周远秀是这6户人之一,她质朴地道出了当时的想法。

  “为了鼓励试点的人,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当大。”她说,例如对每个游客每餐饭补助1.5元,一个月就是100多元,此外,镇政府还到县外作宣传并组织客源。

  在集中到市里接受餐饮、接待等相关培训后不久,兴田村首批6家农家乐开业了。开业的这一个夏天,周远秀赚了1.5万元。

  其他村民眼见能挣钱,不再需要苦口婆心地动员,纷纷发展起了农家乐。几年时间过去了,兴田村的农家乐从零起步,发展到现在的104户,占全村户数的一半以上,直接、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更是占到了全村人数的90%以上。

  “旅游+扶贫”模式落地生根 村民收入涨了9倍

  旅游是富民产业,这在兴田村体现得尤为明显:2010年,该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多元,去年,这一数据已飞升至1.8万元,短短几年就增长了9倍左右。

  “每年忙碌两三个月,全年生活基本不愁。”周远秀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年她每年的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的七八月,剩下的近10个月时间便乐得清闲。

  贫困户如何参与其中并分一杯羹呢?

  “有能力的,我们支持他们开办农家乐;没有能力的,要么帮工,要么卖土特产品,要么通过巴渝民宿项目挣钱。”李章平说。

  巴渝民宿是兴田村正在探索的农家乐“升级版”,其外立面与普通农家无异,甚至更“土”,但内部装饰相当有格调,给游客带来了更好的农家住宿体验,那是政府请城里的专业建筑设计师来这里体验、生活,采集大巴山的自然和人文建筑元素后,专门设计的。

  在兴田村,5栋巴渝民宿比邻而建,分为日月宿、春隆宿、夏遨宿、秋赋宿、冬寿宿。“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其独特的转角楼风格,复刻出大巴山腹地原乡的乡土记忆,周围青翠的大山,房前屋后金黄的玉米、鲜红的辣椒、土栅栏,给人以别样的感受。

  2016年,我市依托大山深处的独特生态资源启动巴渝民宿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群众脱贫致富。兴田村的条件,与之高度契合,于是这里成为全市首个巴渝民宿项目点。

  “以地入股,以房联营。”谈到巴渝民宿时,李章平如是说。原来,兴田村的巴渝民宿本身就是一个扶贫项目:重庆市巴渝民宿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与兴田村合作成立公司,前者出资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并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和经营管理上的指导,收入按比例分成,农户得大头。

  贫困户唐太友的“春隆宿”就体现了典型的扶贫性。

  唐太友告诉记者,建房和装修虽然借了一笔钱,但通过经营巴渝民宿,每年可以挣10万元左右,除去日常开支后至少可以还5万元,“我今年49岁,身体还很硬朗,干个十多年就能还清债务,还得到了一套大房子,为什么不干?”

  从去年底试营业以来,仅半年时间,唐太友已经收入了4万多元,让他乐得合不拢嘴,“最热的季节马上来了,我相信只要用心搞好服务,年收入10万元不困难。”

  乡村旅游遇“瓶颈期” 盼望更多社会投资

  凉爽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是兴田村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土壤,但要持续发展,就绝不能仅仅依赖于此。

  今年闰六月,前段时间雨水较多,温度一直不高,来兴田村避暑纳凉的人比往年偏少。

  村民赵永兰对此有些担忧:2014年,看着别人的生意红火,她也开办了一家农家乐,资金大部分靠借贷。这段时间生意一般,她常常为还账而发愁。

  最早开办农家乐的周远秀也向记者抱怨:“村里的游客来得多不多,和天气热不热有很大关系。这不,今年6月不太热,游客就不是太多。”

  事实上,这是很多地方发展避暑经济都面临着的难题,尤其是当全市同类型的避暑纳凉扶贫村越来越多时,就更需要相关的村打造除清凉之外的特色和亮点。

  “村里的耍事正在多元化,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给游客带来除清凉之外的体验和感受。”李章平坦言。

  一些村民开始了先行探索。“磨芋堡”农家乐老板庞任柏从广东打工回来,看到城里人喜欢骑自行车锻炼,便买来8辆双人和四人自行车做租赁生意,去年两个多月赚了8000多元,增加了一笔额外收入。

  此外,前不久村里还出现了第一家酒吧,此外还有几家烧烤店,经营到午夜后,生意不错。

  这种零星的尝试对于全村是有益的,但要实现持续发展,还得依靠政府和社会投资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建设和引导。李章平表示,兴田村从城口“最穷村落”到现在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是赶上了乡村旅游这个大潮,顺势而为得以崛起,而下一个“风口”,则很可能是打造特色小镇。

  “东安镇是全市第一批特色小镇,市里给我们的定位是康养和旅游目的地。这固然是重点,但我们还想更进一步,通过农旅融合来推动兴田人持续脱贫增收。”他说,中蜂是兴田村及东安镇的传统优势产业,镇里有意打造一个集农旅商文学研于一体的中蜂特色小镇。目前,当地正在建设中蜂原种场,还将招商引资建设种蜂场、高品质养殖场、中蜂研究所及蜂巢特色酒店。

  “所以,巴渝民宿只是我们提档升级的第一步。我们急需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对兴田村乃至全镇的乡村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包装,丰富村里的旅游产品,带动农家乐提高档次和村民持续增收。”李章平说。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乡村旅游;田村;东安镇;升级版;旅商

城口兴田村:“最穷村落”乡村旅游谋划升级版

7月2日,蓝天白云下的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  就这样,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条件和生态美食,兴田村启动了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发展农家乐,着力打造“大巴山森林人家”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