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5年治沙面积等于一个浙江省!治理荒漠化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

2017-09-13 15:48:00来源:中国乡村之声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昨天(9月11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国际机构负责人和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习近平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公约生效21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这次大会以“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为主题,共议公约新战略框架,必将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久旱不雨,大风劲吹,沙漠中的黄沙就可能变成“沙魔”,肆虐多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一个个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的草木持续扩展。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举行的“中国科技治沙边会”上,中国代表也向世界分享科技治沙的中国经验。

  库布其沙漠变绿 生态富民

  库布其沙漠盘踞鄂尔多斯境内,区域荒漠化面积曾经达到86%,恶劣的生态环境一度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研发出了飞播造林、水冲沙柳等100多项生态种植技术,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生态作物,推进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亿利沙漠经济基地,沙漠不仅可以进行改良,沙子还可以做成沙漠环保材料、石油压力支撑剂以及沙雕和工艺品。从单纯的植树造林治理沙漠到发展沙产业实现绿富同兴,鄂尔多斯的荒漠化治理进入精雕细琢的时代。

  依托风能、太阳能资源,鄂尔多斯打造了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14万千瓦;凭借沙漠旅游优势,鄂尔多斯市建成了响沙湾、恩格贝等20多处精品沙漠生态旅游区,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疆兵团建设宜居家园

  阿拉山口是北疆主风道,每年8级以上大风有160天,风口的兵团5师91团深受其害。2011年以来,借助国家公益林项目,91团大面积引进滴灌技术,定编定岗,绿化荒山、荒坡。

  6年间,91团男女老少人均造林5亩,全兵团人工造林23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700万亩,在风口前沿建起2万亩防护林。昔日“碱风割面、黄土漫天”的场景不复存在,基本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近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兵团十四师在皮山农场绿化荒漠同时,调动社会资源,营造灌木林、防风林和农田防护林,林间间作果树和高产农作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初秋时节,皮山农场五万亩枣树果实累累,两万亩新植的苹果树绿意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实施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自然修复难度大、速度慢的地区,主动作为,人工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成就

  5年来,防沙治沙林业方面的中央投资逐年增加,总额达389亿元,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00多万公顷,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世界瞩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处特别代表路易斯·贝克表示,近年来中国在防沙治沙和脱贫攻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大片荒漠化土地得以恢复,帮助沙区人民摆脱贫穷的困扰,经验值得世界上各个国家借鉴。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主风道;国家公益林;支撑剂;防沙治沙;土地荒漠化

5年治沙面积等于一个浙江省!治理荒漠化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昨天(9月11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