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挑大梁的 80后第一书记

2017-10-22 18:34:00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李庆国

  东太平村地处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北部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山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来自房山区司法局的隗云华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连绵的大山、散落的平房,带给他的是一览无余的荒凉,顿时让他感到作为第一书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入户走访寻穷根

  到村后,隗云华希望尽快能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然而现实却远不如他所预期。对于他这名远道而来的“第一书记”,村民们似乎不太看好,总是跟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听不到意见,无法了解村民的想法,就难以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下一步工作无从下手。面对眼前的困境,隗云华并没有垂头丧气,暗下决心一定要打破工作僵局。

  为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隗云华采取了最笨,也是最接“地气”的办法——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入户走访。通过深入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交谈、面对面交流,大家慢慢开始接纳他,对他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大家围着他问:“隗书记,咱们村里的红井路联络线啥时候可以修好?”“在我们家地头可以修个蓄水池不?”

  通过走访交流,隗云华不仅和村民关系融洽了,也弄清楚了村里贫困的原因:自然条件差,区位优势不明显,游客不愿进来,产业发展不起来,更重要的是部分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得过且过的想法。

  对症下药抓党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村里广大党员和两委干部精神懈怠,不仅难以得到村民的支持认可,村里开展的脱贫工作成效也会大打折扣。隗云华和村支部书记商议沟通后,决定把“加强党建、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作为近期村里工作的思路和第一要务。

  为尽快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他和村支部书记制定了全年党支部学习计划,定期听党课、学党章、记笔记、谈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大家的思想觉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时间长了,又出现了一些现实性问题。由于村子地处大山深处,村民主要靠农耕为生,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个别党员没时间参加,还有少数党员家境贫穷,年龄偏大、没有劳动能力,感受不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经常满腹牢骚。这些棘手的问题,隗云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破解难题。创新方法见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后,隗云华结合村里党员实际情况,“量身打造”了一套“小讲堂、小活动、小关爱、小专栏、小警示”的“五小党建工作法”。

  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在农耕时节没有系统学习时间的问题,隗云华就利用他们休息的间隙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小课堂”学习活动,每次时间15分钟,学习形式多样,可以进行小讨论、小串讲、小辅导,甚至小辩论。

  为营造浓厚的党员学习氛围,隗云华和村书记充分利用流动展板、墙报、橱窗,在村里设计了党建宣传“小专栏”。还开展了喜闻乐见的党员“小活动”,到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凭吊英烈;前往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一次次的党建“小活动”,达到了互通有无、交流学习的效果。

  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村里将全村的49名低收入户、3名建国前老党员的基本情况,全部登记上册,制作出了《十渡镇东太平村低收入户台账》《困难党员台账》等,并开展了“问困难、问需求、送帮扶、送温暖”的“两送两问”党建活动,给困难百姓送去了“小关爱”,赢得了民心。

  “下村当第一书记,一路走来,有艰辛、有徘徊,但更多的是收获。只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只要一心为民谋发展,就会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会搭建起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隗云华充满感慨地说。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隗云华;80后;村民;量身打造;地气

挑大梁的 80后第一书记

东太平村地处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北部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山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为营造浓厚的党员学习氛围,隗云华和村书记充分利用流动展板、墙报、橱窗,在村里设计了党建宣传“小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