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镌刻在人类垦荒丰碑上的中国史诗——献给黑龙江农垦七十年

2017-10-31 17:17:00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镌刻在人类垦荒丰碑上的中国史诗

  ——献给黑龙江农垦七十年

  本报编辑部

  (一)

  进军!进军!向荒原进军!

  这幅版画,题为《第一道脚印》。画面上,乌云低沉,朔风呼啸,垦荒勘测队的几位战士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行进在苍茫雪原,身后一行脚印。

  北大荒70年开拓史、奋进史、改革史,始于先驱者的第一道脚印,贯以后来人矢志不渝坚定的足迹,一路昂首挺胸,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

  沧海桑田,大荒大仓!70年峥嵘岁月,三代人不懈奋斗,百万人勇往直前,北大荒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罕见奇迹,书写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恢弘篇章,在共和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立下不朽功勋。

  大荒初拓,何等险恶。让我们回到70年前的荒原。乌拉本德——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长林岛最东端的一个小高地。高地四周,是北大荒保存至今的一片原始沼泽。

  大江拦阻,川涧切割,荆棘断道,冰雪极寒的大沼泽阻断人类文明进入。这里荒寂、荒蛮、荒寒,没有顽强生命力的灵物,实难在此生息繁衍。

  1947年6月13日,18位荣复军人从延安来到北大荒,从此,黑土地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渐渐地,北大荒从东北原始大荒原,演变为农垦黑龙江垦区、北大荒农垦集团,进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今天,这里早已成为“北大仓”,但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的人们仍然唤她“北大荒”。

  鸟瞰祖国东北方,5.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肥得冒油,113座农场如星辰镶嵌在夜空,承载着历史,孕育着希望。

  这样的功勋,彪炳史册。从垦荒种粮到建设边疆,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贡献卓著。

  这样的巨变,震古烁今。从苍茫荒原到壮美粮田,黑龙江农垦始终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

  这样的担当,荡气回肠。从初建之时“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到如今组建农业航母参与全球竞争,黑龙江农垦总能在最紧要关头冲在前方,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她“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从历史中走来,北大荒以如椽巨笔在人类垦荒丰碑上镌刻下恢弘的中国史诗。踏上新征程,黑龙江农垦锐意改革,劈浪前行,向着更光明的未来坚定迈进!

  (二)

  一根弯木做辕,后端固定着犁铧,前边两根麻绳为索,这就是“北大荒开发第一犁”。苍茫荒原面前,一具木犁的力量何等渺小。但是,14万转业复员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的垦荒大军,以及168万新时代的北大荒人,凭着一往无前的气概,汇聚起磅礴之力,足以征服荒原上的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这样的进程,气贯长虹。英雄群体的无畏之势、前进之姿,定格在黑龙江垦区历史的丰碑上。

  开发北大荒靠的是集团式作战。第一批拓荒者是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他们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从朝鲜战场的炮火里凯旋而来,摘下胸前勋章未洗征尘便投身波澜壮阔的垦荒伟业,再立新功,续写辉煌。

  王震、李在人、周光亚、余友清、李桂莲、郝光浓……从1947年第一个军垦农场诞生,到1976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共计14万余最可爱的人投身北大荒。铁流滚滚,障百川而东之,英雄儿女拼将血肉之躯,铸就熠熠闪光的别样军功章。

  “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1955年8月,61名热血青年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挺进北大荒,在萝北荒原上建起了集体农庄——北京庄。内地支边青年群像的画轴,从此有了第一帧。

  天津庄、哈尔滨庄、山东一庄、山东二庄……青年垦荒队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镐建设第二故乡。山东、河北、四川等地支边青年纷纷响应号召,背起行装辞别亲人,踏上征程远离故乡,高举垦荒旗帜,奔赴三江平原,将青春甚至生命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我永远是北大荒人!”“我们是北大荒毕业的!”今天,如游子回到故乡、学子重返母校一般,一批批知青带着对青春的回忆,从祖国各地重返北大荒。

  前进、前锋、前哨……从一批“前”字头农场的名字里,仍能感受到当年知青挺进荒原的豪迈激情。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知识青年把城市现代文明带到了偏远荒芜的边疆,也在北大荒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锤炼了钢铁般的意志,在生命中注入了直面一切艰难的基因。

  铁石相击,而生火花。改革年代的先驱,是北大荒第一批家庭农场主。转业老兵王木存率先承包,告别了“大锅饭”,顶住了“翻烧饼”,浇灌出垦区改革的“第一朵报春花”。北大荒二代葛柏林打破铁饭碗,直面风雨,在乌苏里江畔的荒地上安家再创业,打造出让一些发达国家的农场主都赞叹不已的现代化家庭农场。

  从1984年到1996年,黑龙江垦区20多万家庭农场主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向“国家出钱我出力”的体制机制挥手作别,成为北大荒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一排排大马力机车,我就认定这里是我梦想中创业的地方。”2010年,24岁的西北小伙儿何培雄来到红卫农场,用一项项技术创新,将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北大荒的万顷稻浪。

  斗转星移。创业者勇往直前的激情从未冷却,奋进者坚定前行的脚步永不止息。70年前荒原上的第一把火光,仍照亮着新时代北大荒人的光荣与梦想。

  (三)

  雁窝岛,北大荒精神的摇篮。70年感天动地,黑龙江农垦创造的一切“不可思议”,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密码。

  雁窝岛上矗立着三座墓碑,无声地讲述着三位英雄的故事:

  1958年,转业军人罗海荣在抢运油料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彼时他的爱人刚刚怀孕;

  1959年,张德信在运送收割机齿轮时坠入河底,当人们把这位年仅22岁的山东支边青年打捞上来时,他的双手还紧紧抱着齿轮;

  1969年,宁波女知青陈越玖下乡来到北大荒,将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雁窝岛,在身患绝症的生命最后一刻,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

  三位英雄的名字被雁窝岛永远铭记,更多无名英雄化作一捧黑土,滋养北大荒70年。

  这是艰苦奋斗的70年。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在如此艰苦卓绝环境下取得如此丰功伟绩者尤为可赞。三江荒原无路,两万官兵扶老携幼徒步跋涉;江河桀骜不驯,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们奋斗13年修筑起120公里长的引水灌溉工程;铁道兵爬冰卧雪创办了12座农场,使密虎宝饶(今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四县)千里沃野变良田,在完达山下立新功建家园。

  这是勇于开拓的70年。翻开历史的书卷,泛黄的史料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开拓者的万丈豪情:“小伙子拼命干,姑娘劳动三百天”“前边有第一,我们就是落后”,一颗颗进取心跃然纸上。回顾黑龙江农垦建设史,“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北大荒人总能走在时代前沿。

  这是顾全大局的70年。北大荒背负着特殊使命而诞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第一要务。“非典”疫情爆发,首都大米告急,黑龙江农垦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紧急调运大米进京。密东铁路整体移交哈尔滨铁路局,东海煤矿交给鸡西煤矿,完达山林区交由东北林业局接管,林源炼油厂移交中石化总公司管理……为了共和国发展大局,北大荒倾其所有,将百万人以血汗创造的财富,交给国家。洪峰来临我守堤,炸坝分洪我牺牲,北大荒人舍小家为大家、抛己利顾大局的事迹可歌可泣。

  这是无私奉献的70年。北大荒博物馆里,一幅被誉为“北大荒清明上河图”的浮雕讲述着北大荒开发史上的32个故事,贯穿这些故事的关键词是“奉献”。博物馆里一面松木墙上,镌刻着12342位拓荒者的名字,他们为北大荒的成就付出生命。八五九农场史料馆一张照片里,支起的几根木棍上搭着一块帆布,周边用麻绳一拉,就是一个地头托儿所。花木兰排、钢姑娘班、三八包车组……巾帼知青“两头看不见,地里三顿饭”,带着婴孩战荒原,献了青春献子孙。

  这是提纯信仰、砥砺精神的70年。以艰苦奋斗为内核,以勇于开拓为精髓,以顾全大局为本色,以无私奉献为境界,黑土地上生长出的精神之花,是北大荒人永恒的财富,永远闪耀在民族精神的星空之中。

  (四)

  仲秋的北大荒,遍地金黄。大马力收割机组轰鸣而过,万亩地号上水稻颗粒归仓。人们说,来到北大荒,才感受到什么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北大荒,为粮食而生。

  大兴安岭隔断东西,陡峭的东坡阻拒了夏季海洋季风,哺育出嫩江与松花江众多支流,浇灌着肥沃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分水南北,正北侧黑龙江浩荡大气,东南方松花江宽厚雄浑,两条大江与宁静隽秀的乌苏里界江交汇于抚远三角洲,冲积出世所罕见的低海拔大面积平原——三江平原。

  “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这首创作于1958年的歌曲《夸土地》,所夸赞的正是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北部的千里沃野北大荒。

  这片共和国开发最晚的肥沃土地,如今具备44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400亿斤商品粮保障能力,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今天,黑龙江垦区每年输出的商品粮,可以养活1亿中国人,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1/4。70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亿斤。

  成就何来?

  历史不应该忘记,北大荒人是如何在一江七河所围困的二九一农场上筑长堤阻江河水于场外,挖渠系排内涝于松花江的。这样的水利建设从未间断,2017年初秋,建三江管理局青龙山灌区工程首站即将竣工,这个国内自动化覆盖面积最大、技术难度最高、运行调度最复杂的灌区,预计可为北大荒增产水稻3.4亿斤。

  历史不应该忘记,北大荒农业科技工作者苦心耕耘为丰收的一片丹心。“血写真言,汗洒田间,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毕生研究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模式,创造了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的世界奇迹。“我要终生为北大荒管天。”转业军人蔡尔诚一生从事气象研究与预测工作,两项国际领先成果守护万顷粮田风调雨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每天都在进行着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栽培模式的粮食种植对比试验,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70年种粮高产、高产、再高产。

  未来何往?

  黑龙江垦区选择了绿色发展。减肥、减药、减除草剂,北大荒4300万亩耕地上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3300万亩。“北大荒”字号农产品成为纯净、放心的代名词。“荒”字所指,已是原生态之意,是黑土地上长出的绿。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北大荒;黑龙江农垦;黑龙江垦区;不同播期;垦荒

镌刻在人类垦荒丰碑上的中国史诗——献给黑龙江农垦七十年

北大荒70年开拓史、奋进史、改革史,始于先驱者的第一道脚印,贯以后来人矢志不渝坚定的足迹,一路昂首挺胸,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从1984年到1996年,黑龙江垦区20多万家庭农场主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向“国家出钱我出力”的体制机制挥手作别,成为北大荒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