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农民书画院笔趣墨香滋养精神 镇里小学校借力教学师生好书

2018-08-02 16:03:00来源:央广网

  张化云今年70岁了,清癯消瘦,但说话声音很洪亮。站在讲台上,他神情严肃,要求学生们临摹写字一笔一划都认认真真,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学生们规规矩矩地喊他“张老师”。然而,张化云并不是这所小学校的在职教师,他是一名书法志愿者,来这儿义务给孩子们上课的。

 

  2015年,哈尔滨市团结镇中心小学推进“书法进课堂”,把书法列为教学内容,但教材有了,老师去哪儿找?情急之下,学校找到了镇农民书画院。没有编制、没有劳务费,但张化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他说,“能为孩子们学书法尽点力,多好的事!”

张化云为团结镇小学免费上书法课,教孩子们从“永”字写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有着广泛的书法群众基础。张化云虽然是农民,但他从小习书,边耕边学,还曾经系统参加过老年大学的书法学习,说起行草隶篆的特点,头头是道。

  这里还有很多农民也喜欢写字、画画,在张化云所在的百菜村就有五六个,别村他知道的还有十多个。他常联络大家一块儿聚在镇文化活动站写写画画,相互学习交流。2013年,他在电视上看到山东成立了一家农民书画院,心里一琢磨,咱们为什么不能?可是把想法跟周围的人一说,想不到绝大多数人泼冷水:这事咱们干不成,没钱!

  张化云很坚持。他说,“我们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终于,团结镇农民书画院在那年7月成立了。镇政府给了场地和举办展览等方面的支持,请人讲课和笔墨纸砚的费用由大伙儿自愿捐款。靠低保生活的张化云,每月收入只有八百多元,但是几年来,他为书画院已经贴补了五六千元,大家临摹的字帖都是他买的。

农民书画院的“书友”一起切磋技艺

  张化云说,很多人觉得农民是没文化的群体,他就是想用书法引发农民兴趣,多学点文化。于是,这个瘦弱的老人,逢人就说书法,只要有一点兴趣的,他都拉人家到活动站写字,“只要有意向,愿意学习书画的,我们都欢迎”。慢慢的,书画院的影响越来越大,连附近村镇的书法爱好者也被吸引来了。农民书画院成立四周年的时候,专门举办了一次书画展,镇文化站教室里四壁悬挂着的就是那次的参展作品。

农民书画院的“书友”一起切磋技艺

  李洪亮也是农民书画院的一员,今年58岁的他看上去起码年轻十岁,他说,这是习练书法的好处,“写字要全身气息畅通”。李洪亮住在泡子沿村,后来做点小生意,他觉得书法能提高人的素质,为人处事更有章法。现在,随着闲余的时间多了,他每天练字的时间越来越长,没事也愿意在书画院里和朋友们写字、画画、聊天。说到张化云,他点头说:大家能聚在一起,多亏了他。

  其实,就连去小学教授书法这件事,张化云也想着拉上书画院的朋友们。家在民主镇的农民田雪松就是这样被张化云拉去义务讲课的。

  田雪松也爱书法,平时种地为生,闲时到书画院写写字。看他现在自信地点评学校老师们的书法习作,并微笑着鼓励老师们继续努力的样子,完全想不出刚到学校的时候,他还很忐忑呢,毕竟,农民教老师,压力山大啊。不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真诚好学很快就打消了老张和老田的顾虑,学校还给他们安排了办公桌。

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小学教师课余时间也在练习书法

  两位志愿者的认真、耐心和扎实的书法功底也赢得了师生们的交口称赞。很多老师在教学任务特别重的情况下,还是抽时间跟着两位农民志愿者学习书法。好学上进的老师们说,书法不仅是板书的基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要给学生们做个榜样。学生们更喜欢张化云这位一丝不苟的老爷爷了,“没等我进学校,这些学生‘呼啦’跑出来了,‘张爷爷来了?’‘张老师好’,抢着把我的兜子拿到办公室去,我感到既光荣又自豪”。在专业老师和志愿者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这所学校的小学生已多次在区里和镇上的书画比赛中获奖。

团结镇的小学生跟着张化云学书法

  如今,团结镇农民书画院已在市里“挂上了号”,市书协把这儿作为了一个辅导农民书画的点。老张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镇上建一个书法培训基地。让他宽慰的是,镇政府将给予很大支持,若建成将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建在乡镇里的书法培训基地。

  烈日下,这位七十岁的老汉,依然拎着那装满书法用品的兜子来回奔波……

  时鸣随评

  乡村美育有益于新时代

  近些年村镇里的“农民书画院”多了起来,过上了好日子的农民书画爱好者,自发或被组织起来,经常凑在一块儿,请外面专业的老师辅导,相互间切磋交流,拿出作品举办展览。农民们在书画学习和欣赏中,得到美育熏陶,进而提升了品格素养、道德情操。团结镇“农民书画院”的骨干,还自愿到乡村学校为师生传授书艺,使农民的下一代从小即能得到美育。这般“提升自我、传承后代”的美育模式,在当今农村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常说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其中美育在培养人的素养和情操上有特殊的功效。一个美育缺失的群体,不仅人格素养低下,道德情操也高不起来。试想那些不知言行举止何为美、何为不美的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胡乱刻画、大声喧哗、插队耍横……能给人家留下什么印象?反之,那些能认识美、爱好美、践行美的人,言行、举止、服饰,依据场合,或诙谐、或庄重、或优雅,给人的印象总是深刻和美好的。我国由农耕社会发展而来,即使是今天,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曾几何时,古老的乡村传承着乡贤文化,不乏美育教育;后来长期的种种原因使得美育教育缺失,乡村与城市的美育差距越拉越大,以至不少乡村脏乱差,村容不整、家貌不美,农民的不文明行为相对普遍。因此,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把弥补乡村美育的缺失作为其中一环,很有必要。

  现今农村,老人多、孩子多,美育的主体自然也是他们。老人们对学习书画有了兴趣,闲时就不会玩赌博、搞迷信、信邪教,且可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还会对家里孩子产生美育的正面影响。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大人,他们从小能受到美育教育,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成才、就业都大有裨益,2012年起教育部门主抓的“书法进课堂”意义也在于此。团结镇创造的老人和孩子美育相融合的经验,值得各地农村借鉴:农民书画院的老年书者,一边努力提升自身技艺,一边奉献余热、走进课堂;镇里的中心小学,利用学有所成的老年书者来授课,解决了书法教师缺少的问题,且带动了其他教师也学练书法,形成了良好的美育氛围。

  在为这些老人、孩子和学校点赞的时候,各级文化部门和各位专业或业余书画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能为乡村美育做点什么。如:你是书协、美协,能不能在组织书画家“美丽乡村写生”时,给当地乡村的老人、孩子讲讲书画?你是专业或业余的书画家,能不能抽些时间下乡去当几天志愿者?或拿出一点资金购买一些笔墨纸砚捐给他们?总之,我们应该重视乡村美育,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扶持。当我们的农民有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那些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后代,能够为美而生活、为美而创造,那整个社会将会何等受益?!那天采访后离开教室时,小同学们自觉起立、齐声道别“客人再见”,至今回响耳畔——这就是我们为之欣慰和坚信的!

  总策划:史敏

  本集策划:史敏、毛更伟

  本集采访:史敏、靳雷、毛更伟、何鹏、迟嵩

  本集撰稿:史敏、靳雷

  本集摄制:何鹏、迟嵩

  本集摄影:迟嵩

  新媒体编辑:汪群均、曹畅

  新媒体制作:白晨

  监制:刘智力

编辑: 孔明

农民书画院笔趣墨香滋养精神 镇里小学校借力教学师生好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