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牡丹甲天下洛阳农民竞相学画 全国第一村画师成百实至名归

2018-08-08 16:44:00来源: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

看视频了解“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洛阳牡丹甲天下。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一个村,画牡丹的农民成百上千,画的牡丹绚丽多姿、雍容华贵,畅销海内外。这个已被注册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就是孟津县平乐镇平乐社区。

郭泰森介绍平乐牡丹画作的特点

  郭泰森,是已故的平乐农民牡丹画创始人郭泰安的弟弟。说起哥哥,郭泰森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哥哥当初是科班出身,画画特别好。1983年,洛阳第一次举办牡丹节的时候,哥哥去现场画画,结果发现,在牡丹节画牡丹,“又应景又好卖”。回来以后,哥哥激动地督促他学画,因为画画可以卖钱。于是,郭泰森就成了平乐村第一批学画牡丹的农民。

  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对于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郭泰森来说就是一个“难”字。他和村里几位爱画画的村民每天练习不辍。他随手画出几片花苞,说哥哥正是从花苞教他们起笔的,他现在也是这样教他的学生们。

  背景

  1983年,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上,平乐村乡村教师郭泰安现场作画获得好评,启发他回村带动大家画牡丹来改善经济条件。

  之后不久,郭泰安联合村里十余人创办汉园书画院,专攻牡丹画。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汉园书画院组织数期培训,授课教师全部由村里的画师担任。到年底,村里牡丹书画爱好者达1000多名,专业画师100多人。

  2007年,河南省委、洛阳市委牵头组织专家画家到平乐村进行一对一辅导,培训了110多人。

  同期,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洛阳市组织“千人千米画牡丹”活动,平乐村100多位农民画师参与,一时轰动。

  2011年,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同时注册了“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商标。

  2012年,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农民画展。

  2012年到2013年,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成为3A级景区,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

  2013年,平乐村更名为“平乐社区”。

  2015年,平乐牡丹画开始做电商,线上销售。

  2016年,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将平乐带动打造成为“洛阳淘宝第一村”。农民牡丹画网店活跃店铺达140多家。

  2017年,平乐农民牡丹画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

  平乐社区现有人口7500多人,其中画师800多人。

  平乐农民画的牡丹画

平乐农民画的牡丹画

  郭艳霞在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里有自己的工作室,这是2013年她花12万买下来的,楼下是画室,楼上是居室。在学画牡丹之前,郭艳霞和丈夫靠种平菇和卖菜为生,她说她是村里最早画画的那批人之一。当年,大队办专门的学习班,她自己主动报名学习。这一学,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生活富裕了,平菇不用再卖了,她羞涩地笑着说,村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幅画一亩田”,意思是一幅画的收入与种一亩地的收入大体相当。如今,她不仅自己画牡丹,丈夫、儿子也都在画牡丹,一家三口主要从事订单生产,销路不愁。

平乐农民画的牡丹画

平乐农民画的牡丹画

  有数据说,在平乐近千人的农民画师队伍里,有70%左右是女画师。来自上屯村的辛慧霞自嘲说,那是因为农村妇女是“剩余劳动力”,出去打工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挣得也不如男人多,这会儿倒过来了。她自己也出外打过工,生了孩子后回到村里,四五年前开始学画牡丹。她觉得,画牡丹很适合生来爱美的女性,不但学好了能挣钱,还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变得高雅起来。

正在作画的辛慧霞

  辛慧霞已经忘了自己画画的“第一桶金”是啥时赚到的了,不过,她说画牡丹是“越画越难”。她心里有个目标,要画得“像王绣老师一样”。她说女画家王绣是她的偶像。画了四五年牡丹,辛慧霞终于觉得自己就像牡丹一样,“中年花开,雍容绽放”。

  辛慧霞提到的王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新牡丹画派创始人。洛阳市政府为了提高平乐农民画师的创作能力,联系了王绣、文柳川等10余名洛阳知名画家对村民们进行牡丹画授课、辅导、讲座和点评。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如今的平乐农民牡丹画已经成了社区乃至洛阳市的文化品牌,参与的农民作者近千人,专业画师100多人。原来的平乐村也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五年前更名为“平乐社区”了。

  现在的平乐社区党总支书记郭留建说,大家画画以后,不仅收入提高了,而且“气质都跟别的村不一样了”,街坊邻里拉家常,都在聊艺术,问问最近画了什么、销出去多少。郭书记的爱人也加入了画画大军,据说作品销路也不错。

  从1983年开始学画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已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平乐书画院副院长的郭泰森见证了平乐村民白手起家、靠画画富起来的过程。他不讳言,现在的农民牡丹画还是一种商品画,用色鲜艳,画面丰满,靠卖相取胜。由于几乎所有的画师都是接订单后生产,所以现在还不愁卖。但是,农民牡丹画的未来一定还是需要慢慢画出个性的。

女画师张勃

张勃笔下的牡丹

  在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和郭泰森一样有艺术个性追求的农民画家不在少数。文静优雅的女画师张勃就是其中一位。她也画了十几年牡丹了,但是直到现在,她还一直在洛阳参加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她说,以前看过无数次牡丹,但只是觉得特别好看。画画之后再去看,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一年刚过‘五一’,大多数牡丹花花期都过了,我看到地面上落了一层层花瓣,那一次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牡丹了,你看它不光是富贵雍容,还有一种精神,即使凋谢了,依然那么美,就像我们女子,要美丽一生。”

 

点击音频,听张勃讲

  现在,张勃也带了十几个学生。一些学生觉得画牡丹很难,张勃总是鼓励他们随心而动,不要把自己框到一个框框里,因为花是美的,千姿百态,画花表达的是情感。她微笑着说,要相信,只要画花就画不坏。

  时鸣随评

  愿“一村一品”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洛阳牡丹天下闻名,当地农民“借名”致富,从种花、赏花到画花,从务农到转型学画、卖画,一个村,画师成百、画者上千、年收入过亿,真是了不起的跨越!牡丹题材的花鸟画因寓意富贵,市场需求较大,“牡丹之都”画牡丹又区域优势明显,加上从业者多、附加值高,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产业,可谓“顺风顺水”;然而要保持其健康发展,仍要在增强创作者的文化底蕴上多下功夫,不可因某方面追求偏颇而迷失,这对于出自乡村的文化产业尤为重要。

  牡丹,花大色美、绚丽多姿、雍容华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自古就是花鸟画的主要题材之一。历代擅画牡丹者众多,但多是文人墨客,不少还出身官宦人家。如:号称中国古代牡丹第一图《国色天香图》的作者、清代画家马逸,有家学传承;明代画大写意牡丹无人比肩的书画家徐渭,出身官宦家庭。而文化底蕴不高的农民画牡丹,且一个方圆不过几十里的村,能画牡丹的农民成百上千,真是只有在新中国、在当下的新时代才有。古人若知,不知会如何惊叹。新时代的农民敢画牡丹,也能画好牡丹,还依此走上了致富的路,平乐村已为我们展现了令人信服的事实。

  在为眼前农民创造的文化成就欣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产业是很特殊的产业,即文化内在的力量是其最重要的支撑;这里农民画的不是一般定义的“农民画”,而是有“文人画”标签的国画,某种意义上“学养重于技法”,因此作为农民画者更需提升文化学养。牡丹之所以被誉为国色天香,是她浑身透出的雍容典雅让人陶醉;国人视其为国花,就是从她身上寄托着对家庭、对祖国美好前程的愿景。可见,画好牡丹、能承载这般美好的愿景,不是件易事。每位提供这类精神产品的画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品格,纯洁自己的心灵,难以想象卑劣或粗俗之人能够画好一幅牡丹。此外,还要防止一味向钱看,为了数量而忽略质量,成为商品味浓重的“行画”。这也是平乐的农民画师们和区县政府的管理部门要格外把握好的。

  期盼我们新时代越来越多喜爱国画的农民,通过刻苦学习,既能掌握国画的技法,又能提升作为画外功的文化和道德,努力画出精品、神品,甚至是逸品,让中国农民骄傲,让国人和外国人敬慕;期盼各地“一村一品”中难得涌现的文化产业,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领和扶持下,能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总策划:史敏

  本集策划:史敏、赵飞

  本集采访:史敏、靳雷、赵飞、何鹏、胡晓辉

  本集撰稿:史敏、靳雷

  本集摄制:何鹏

  本集摄影:胡晓辉

  新媒体编辑:汪群均、曹畅

  新媒体制作:白晨

  监制:刘智力

编辑: 孔明

牡丹甲天下洛阳农民竞相学画 全国第一村画师成百实至名归

洛阳牡丹甲天下。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一个村,画牡丹的农民成百上千,画的牡丹绚丽多姿、雍容华贵,畅销海内外。这个已被注册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就是孟津县平乐镇平乐社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