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浙江鄞州:闯出一片新天地

2018-10-31 11:3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31日消息(记者李伟民 曹美丽 鄞州广播电视台朱鸣鸿 洪晓薇 李伟)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鄞州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中心地带,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还叫鄞县。那时,鄞县的农民和全国的农民一样,希望从农业中脱身出来,为的是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农业又成为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舞台。这一批年轻人,继承了鄞州农业人勤劳、勇敢的品格,新时代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这一切的原点,正是改革开放。

  中国乡村之声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报道《浙江鄞州:改革开放微型口述史》,第二集《闯出一片新天地》。

  朱鸣鸿:您应该没见过为一种蔬菜设立的博物馆——鄞州雪菜博物馆。

  冬天雪菜长得最旺盛,所以叫雪里蕻,就是冬天很旺盛的意思。雪菜的腌制方式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鄞州人种雪菜,也爱吃雪菜。生活条件的有限的家庭,雪菜就着米饭、白粥、面条就是一餐。生活条件好的人,也可以品尝雪菜大汤黄鱼。出资建设雪菜博物馆的乐海康,创业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雪菜。

  乐海康:冬天种菜,夏天种稻,种粮完成国家任务,菜卖掉了买点吃的,买小孩的衣服。1993年办公司,拿了四五千块钱。

  在改革开放前,种菜这事农民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像乐海康这样靠卖菜挣出一家用度,还能攒出办企业的本钱。现在已经70多岁的应永兴,原来当过邱隘第三生产大队大队长,他说那时农民种菜是违法的。

  应永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大队只有3%的地可以种经济作物,种多了就是搞资本主义。

  随着改革开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批新政策的落实,让农业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直观的莫过于土地上面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自己说了算。

  周慈明:雪菜收上来,晒干以后,自己做,自己卖,收入高一点。后来又种西瓜,种甘蔗。一开始干企业的时候,积蓄不够,又借了亲戚的钱。工人、师傅要下班的,我就自己干。

  下万令村的周慈明和妻子从种雪菜、腌雪菜开始,到种植其他作物,有了积蓄开办工厂,完成了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鄞州有“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的说法,说的是雪菜,蔺草两种作物全国闻名。而现在,除了雪菜、蔺草,还有桔子、西瓜、竹笋、茶叶、花卉……除了农民自主选择,政府的管理模式也变了。鄞州区现在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朱晓丽说,政府过去是管着农民“不让种”,如今是引导农民,服务农民:

  朱晓丽:从1985年就进行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沿海片区种植柑橘,低洼的农地开展养殖,后来引进优良品种,像西瓜、茭白、蔬菜、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俞舜民说,正是政府职能的转型,才使得他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够立刻被调进县里的农业技术部门工作。大学学习农业技术的他终于感到能为农民干点实事儿了。

  记者:改革开放以后,是不是有很多人请您去做农业技术的指导?

  俞舜民:对,我帮助他们搞,尽量帮农民富起来。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彻底改变了鄞州农产品的单调格局,也带来了农业产量的突飞猛进。鄞州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朱晓丽介绍,改革开放后,鄞州区的农业产值增加了20倍。鄞州人闲不住,延伸产业链,开展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老乡们办企业的劲头一向不小,农业企业也办得风风火火。办企业需要个人能力,同样离不开政策帮助。宁波鄞州雪菜博物馆创建者乐海康的女婿李竟,是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说,企业能做这么大规模,也受惠于各项惠农政策。

  李竟:农业是需要支持的行业。比方说鼓励参展,有保险公司为雪菜设计保险,供销社、农林局都在想办法推广区域性的品牌:鄞州雪菜。这都是在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改革开放起,鄞州就将农业政策文件定为每年的一号文件。曾经的鄞县主管农业副县长、今年已经84岁的俞舜民回忆:

  俞舜民:我做副县长的那几年,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那时候有5项扶持政策,1个种植补助。

  俞舜民说那时候就推出了种植、植保、肥料、农机、借贷五项补助,帮扶农户。政府政策不断优化、创新,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晓丽觉得,政府现在的责任也更重了。

  朱晓丽:要引导好农民,既做好传统农业生产,同时在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好。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跟过去相比,我们承担的责任会更多。

编辑: 孔明

浙江鄞州:闯出一片新天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