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岭的油茶树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深秋里最显眼的风景。山上,墨绿色的是油茶树的树叶,金黄色的是油茶果,素白色的是油茶花……那是一幅色彩鲜艳浓烈、明暗对比突出的油画!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老区发展油茶产业正当其时。作为首批全国100个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近年来,新县立足生态优势点燃油茶产业发展引擎,不断扩大油茶产业规模、提升油茶产业效益,让山山岭岭的油茶树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让老区青山绿山变为金山银山。

凝心聚力 引领油茶产业发展新航标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新县七山一水一分田,山场面积达188万亩,80%以上的山场海拔在150米至700米之间,发展油茶产业资源得天独厚。为将油茶产业做大做强,让30万亩油茶林成为老区乡村振兴的“幸福林”“致富树”,新县一路探索。

  政策支持。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意见》《油茶产业“两园”建设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并积极统筹涉农投资项目,安排资金用于油茶林基地和加工项目建设。

  科学规划。明确“两区两园一龙头”规划布局,在全县规划建设标准化千亩油茶基地6个,其中在新集、周河、沙窝、八里畈等乡镇,重点改造低产油茶园,建设“老油茶园核心区”;在箭厂河、陈店、郭家河、陡山河、吴陈河、苏河等乡镇,重点发展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新油茶园核心区”。

  投入引导。先后整合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新建油茶基地9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2.32万亩,坡改梯1.5万亩,建成高标准育苗温室大棚2000平方米。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支持,连续六年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油茶产业项目,每年中央财政投入500万元;连续五年实施国家油茶示范林项目,每年财政投入150—300万元;帮助油茶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及大户造林累计争取贴息贷款近1.5亿元。为进一步鼓励引导油茶种植基地建设,县财政对新造100亩以上的油茶林,每亩配套补助200元,集中连片改造100亩以上的低产油茶园,每亩补助100元,近三年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000余万元。

  如今,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体系已然成型,全县年产茶油350万公斤,产值达5.6亿元。

科技带动 点燃油茶产业发展强引擎

  壮大油茶产业,就必须改变“靠天吃饭”的落后种植、产出模式。

  为提升全县油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县着力呵护油茶种植环境,使油茶种植活动更注重社会、环境和谐共存,探索一种崭新的符合现代社会森林可持续的发展生产经营模式。

  加强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江西农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将河南省林科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从技术推广、科研试验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借助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新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聘请油茶产业发展政府顾问,定期举办丰产栽培、低产改造、育苗技术等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达6000余人次。成立羚锐油茶研究院,加强油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在各个乡镇组建技术小分队和科技服务队,与油茶种植户、种植基地结对,对整地、种苗、栽植全程跟踪服务,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山、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通过近几年的油茶挂果能力比较,筛选出适合新县的长林系列品种8个。依托国家油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成采穗圃基地300亩、苗木繁育基地100余亩,年可繁育油茶种苗700万株以上,基本满足全县油茶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所需,改变了油茶苗木靠外地调运的局面。选育本地优株27棵,5个豫油茶品种被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品种,已进行小面积试种。

  加大油茶科技攻关和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对接,通过技术升级改造,特色品牌培育,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茶油从礼品向商品转变、从商品向名品转化、从名品向名业转型,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安太公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一期已投资2.7亿元,建成年产5000吨生产线,成为大别山区最大的精制山茶油加工企业,通过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美国FDA认证、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和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产品远销美国。同时,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立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油茶低产林改造和新造林地方标准,建成茶油质量溯源体系,用生态、有机、无公害的标准,新县山茶油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全面打响以茶油为代表的大别山北纬31°红色土地绿色产品公共品牌。

创新机制 激发油茶产业发展新活力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新县油茶产业在创新中不断壮大,富民效应日益显现。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公司、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探索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企业租赁经营模式。在一些人口少、宜林地面积大的地方,引进企业从事油茶规模开发经营,羚锐、万禾等近10家企业租赁荒山荒地发展油茶1万余亩。

  “我们总共流转了周河乡和沙窝镇十万亩茶园,我们引导农户改造低产林、种植新品种,收获季节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敞开收购油茶籽,确保乡亲们旱涝保收!”绿达山油茶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国勇笑着说。

  新型合作组织经营模式。在一些发展油茶林积极性高的地方,引导农民成立油茶种植新型合作组织20余家,统一开发、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发展新品种油茶6万余亩,改造老油茶园3万亩。

  作为油茶合作社的代表,绿达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以每年每亩8元的标准折股量化,让群众参与分红,并积极吸收群众就近就业,带动3000多户群众持续增收,800多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让群众变成油茶产业链上的产业工人。

  大户承包经营模式。推行集约化经营,引导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户流转油茶林,新造油茶林500亩以上大户12户,200—500亩52户,100—200亩98户。返乡创业人士罗拥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油茶林1600亩,500多名农户稳定获得租金或工资性收入。

文旅融合 展现油茶旅游无限风光

  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新县全域旅游的蓬勃兴起,为油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油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也让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投资3000万元建成大别山油茶公园,打造西河油茶博物馆,举办大别山茶花节,组织摄影、书画赛事等文艺采风创作活动,老区群众在卖好油同时也在卖好“游”,带活民宿、餐饮等行业发展,形成集产业、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赏花经济,实现“一粒油茶果,带富千万家”的效果。

  目前,新县形成油茶种植、油茶观光、油茶摄影、油茶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更结合旅游经济,大力发展油茶特色美食、油茶旅游商品,精加工油茶洗涤用品,深提炼油茶护肤品,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油茶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油茶文化,实现油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让每片油茶林都成为景观,每个村庄都成为景区,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经营,让油茶产业与全域景区化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从而激发乡村旅游活力,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

  如今,油茶产业在新县这块革命热土上正不断壮大,给老区群众带来致富希望的同时,为更多的人带去了健康。

  “我们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用心呵护这一方红色热土、发展好富民产业,持续推动油茶产业创新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现老区乡村振兴,让老区人民因这份幸福产业而更加幸福。”新县县委书记吕旅慷慨激昂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