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带一路”沿线的农经密码|中国该向农业发达国家学什么?

2017-05-15 15:0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天下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要落幕了,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提出:我们要有“向外看”的胸怀,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在这条互学互鉴、相遇相知的通路上,中国能为世界输出什么、又能向农业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些什么呢:中国乡村之声评论员张程解读:

  张程:今天下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要落幕了,相聚的时光的确很短,但朋友们达成的共识和今后的合作机遇却很多。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期间时,再次向全球观众发出了中国好声音。

  既然是合作共赢,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次向农业发达国家学习的极好机会。从农业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土壤修复、设施农业、杂交育种方面已经稳居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产品标准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融合方面,距离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

  举个例子,我之前曾去荷兰考察过当地的果业发展。在种植基地里产出的果品,从品相、质量、规格、大小来看,标准化程度能达到90%到95%;在我国,这个数字不到50%。再比如,以色列地狭人稠、环境恶劣、资源禀赋不足,但是科技研发能力却令全世界侧目,在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情况下养活了超过800万人口,农业自给率高达95%。经过研究就会发现,“科研”是以色列农业赖以创新的法宝,研发需求完全由生产需求来带动,他们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服务于各个生产环节。

  而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中国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差距明显。比如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国,现在却面临着“万千茶企不敌一家英国立顿”的尴尬。中国的农产品很多,品牌却很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的优化,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向消费端输出更好的农产品。

  当然,在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来自发达国家从产品、技术到资源全方位的竞争,也一定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带来的挫败感。但正是这种开放的竞争和来自市场的优胜劣汰,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短板,从而趋利避害,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品牌农业”转型升级。

  就像当年的大航海时代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而打通贸易航线一样,未来,在“一带一路”这个热闹的朋友圈里,我们将更好地寻找合作伙伴、寻找投资项目、寻找消费市场。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农业;一带一路;标准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