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家:移风易俗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来“禁止”

2017-02-08 11: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山东淄博有个村子,出台了自己本村的“八项规定”,都是针对红白事儿的。包括“婚庆贺礼一律不超过100元,倡导不请客,不举办答谢宴,对本村乡邻一律不准宴请”、“外来吊唁亲属、友人、乡亲助忙者,一律便饭招待”、“不提倡小孩满月、高考升学、当兵请客,确需举办不能超5桌”等等。照着这个要求办事儿,真是一下就简单多了。

  近年来,山东的一些村庄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出台规定移风易俗,不让农民因事“拉饥荒”。对此,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魏永刚指出,移风易俗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来“禁止”,更需要老百姓集体自觉地去改变。

  魏永刚:移风易俗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但风俗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也有着复杂的现实原因,这都使移风易俗很不容易。去年以来,我评论过好几个地方的努力。不少地方喜欢行政命令式地发文件、做规定,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收效都不是太好。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山东农村以红白理事会的方式,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以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改进红白喜事,收到了良好效果。

  婚丧嫁娶、走亲访友等礼节性开支,在农民的经济生活中是一项“硬支出”。我曾经在中部省份的一个县调研脱贫攻坚,和贫困户一起算经济帐。我走访了三十多户贫困户,发现一个共同事实:其他开支都是有“弹性”的,唯有给亲戚上礼等礼节性开支是没有弹性的,必须和别人“看齐”。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农民的礼节性开支中有合作性质的“还账”因素,你家办事人家上了多少礼,人家办事你也不能太少;同时,这里也有脸面等复杂的社会因素。所以,礼节性开支是不能“量入为出”的。客观上说,这项支出加大了农民生活支出,甚至成为某些农户的重要负担。

  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符合农民的心愿。但是,谁来出头制止,却很有学问。如果是政府以行政命令来制止,容易造成老百姓心里上的对立,同时,也难以确定明确的支出标准,不好克服“一刀切”的弊端。现在,山东的这个事情由党委、政府倡导,基层农村的红白理事会来执行,这就有了不同的效果。红白理事会距离农民最近,了解农民生活,而且农民参与其中,这样,他们规定的礼节性支出标准,就容易被农民接受。这也启示我们,在移风易俗这样的事情上,我们要重视不同社会群体,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学会用社会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建设。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红白喜事;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