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时评|大学应设置引导课程补齐城乡考生间基础差距

2018-09-09 12:2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自2012年始,我国先后出台了面向贫困地区招生的专项计划,招生人数连年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清华、北大高校专项计划录取人数总计达到161人,均超过去年。专项招生让更多的农村学子进入更高的学府,体现了社会公平。

  但是由于城乡基础教育等方面差距大,专项计划考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不接轨”的现象,比如在英语、计算机、文体等方面,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严重的甚至影响了学业。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李伟民认为,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和贫困、偏远地区专项计划考生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能够顺利成材。

  李伟民:农村考生能够顺利地进入高校学习,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也给予了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过,进入大学校门仅仅是个开端,这些学生能否最终成材,还要看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如何。

  最近,有媒体集中报道了几所高校就读的农村专项考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说,农村学生在展现自身拼搏进取、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的同时,也面临不少的困扰。

  比如,如今很多大学课程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水平的计算机、英语能力,这对城市考生并不困难,但是农村考生、贫困家庭考生没有接触过、学习过,就犹为吃力。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农村考生这两种能力的负面情绪最大。

  还有专业匹配不合理。一些对学生综合能力、既有经验等素质要求较高的学科,如一些起点较高的理工类、语言类专业,也吸收了专项计划招生的考生,使得他们后期学习难度过大,难以承受甚至放弃;而记者采访的一些高校教师也认为,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影响整体教学进度。

  还有一些考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环境、学习方式的巨变,无法迅速适应,比如在强调自主性的大学里,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丧失学习动力,甚至多门课程不及格而被劝退。

  专项计划考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因到学生个人身上。不少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学校往往无法开设除了考试科目以外的课程,更鲜有比如社会实践、课外班等内容。进入大学的时候,他们就和别人有一定的差距。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专项计划学生高考成绩不如非专项计划学生,带来了进入大学时的能力禀赋差距,这一差距直接导致了大学学业表现的不理想;同时,大学入学后,由于不适应、跟不上等问题,使得专项计划学生表现出了除能力之外的持续落后效应。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持续加大对乡村、偏远地区的持续教育投入,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高校也不能把农村、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学生引进大学就“不闻不问”。

  综合多方意见,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针对专项计划招考学生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招生专业的设置上,综合考虑考生的能力,考生意愿等,规避考生学习难度过大的专业;

  第二,对入学后的考生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语言、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帮助他们尽快补齐学习能力上的差距;

  第三,生涯规划、心理辅导课程也不能缺位,帮助考生迅速完成心理适应,融入校园生活;

  第四,对于专项招生计划考生要给予更多的持续关注,关注其生活状态,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随时解决他们出现的问题。

  总之,不仅要让更多的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子弟能够通过专项计划招生,进入大学学习,更要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给予更多的专注和关怀,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编辑: 孔明

时评|大学应设置引导课程补齐城乡考生间基础差距

由于城乡基础教育等方面差距大,专项计划考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不接轨”的现象,比如在英语、计算机、文体等方面,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严重的甚至影响了学业。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李伟民认为,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和贫困、偏远地区专项计划考生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能够顺利成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