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时评|取消贫困生证明后还需创新识别机制

2019-04-26 12: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广泛热议。《通知》指出,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对此,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李长安认为,取消贫困生证明之后,看起来门槛降了,但对如何做好认定工作提出了更多考验。
  李长安:在大多数地方,贫困生的认的办法和标准五花八门,但大都要求学生必须到户籍所在地开具相关的贫困证明,并以此给予相应的补贴和扶助。贫困证明是在信息不完全、学校调查取证困难且成本较高情况下的一种必要做法。如果贫困生诚实,地方政府办事严谨,那么学校以此作为评定贫困生的方法也未必不可取。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少的缺陷。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办事效率较低,手续繁琐,导致学生及其家庭申请时间过长。少数地方由于识别不精准,或者某些地方乡镇干部的干扰,还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使得本该享受贫困扶助的学生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福利,而那些冒名顶替者却拿到了不应拿到的补助,从而导致扶贫工作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
  因此,此次取消贫困生证明,本质上还是希望减轻学生负担,简化认证手续。当然,取消贫困生证明后,如何创新对贫困生的识别机制,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事实上,一些高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例如某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来进行划定,对存在经常出入网吧、在校外租房等消费行为的学生不予以贫困生资格认定等。此外,部分高校在强化诚信机制和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行申报。这不仅是对学生诚信的一项考验,也大大地降低了贫困认定的成本。
  对在校贫困学生进行补助和扶持,是我国扶贫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8年全国共资助学生6.2亿人次,资助总金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这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民生支出。因此,精准识别贫困生,是有效开展对贫困生扶助的前提。
  《通知》要求取消贫困生证明,是当前简政放权、简化政府审批证明事项的具体举措,并不代表着门槛在降低。相反,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的识别方式,反而能够更有效地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让助学金物尽其用。这也意味着,如何精准识别贫困生,成为考验高校和地方政府智慧的一道难题。
编辑: 朱敬一

时评|取消贫困生证明后还需创新识别机制

此次《通知》要求取消贫困生证明,是当前简政放权、简化政府审批证明事项的具体举措,并不代表着门槛在降低。相反,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的识别方式,反而能够更有效地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让助学金物尽其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