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金秋报告会论坛直播 > 嘉宾观点
徐小青:进城农民仍然要求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2014-09-23 15:56:00 来源:新浪财经 说两句 分享到:
“第3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于2014年7月5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徐小青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徐小青:我先谈谈我这个点评,听了这几位学者教授的发言,包括晓山所长讲的,我想这几位教授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观点也很尖锐,也很鲜明,是研究的结果,真知灼见,而且不乏高瞻远瞩。
刘所长谈到城镇化的风险问题,这个是要从战略角度来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包括风田,实际风田和红宇司长讲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四化同步,农业怎么办,农村怎么办,这个角度来看的。李教授我也有同感,听到最后,我就觉得确实是很像我们农口讲的话。所以我想现在咱们讨论这个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这个选题本身就很好。
刚才景新教授讲,是为了想回应三个一亿人,我觉得这个事本身意义就很重大。因为在城镇化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我们是有过反复的,咱们从78年城镇化率17.9%,到2013年53.7%。像美国是从城镇化40%-70%,是从1900到1960年,花了60年的时间,韩国从40-70%,是从1970年到1990,花了20年的时间,当然它的国情不一样,情况不一样。从这个过程来看,美国刚才李教授讲的,是非常自然的,非常从容的一个过程,很自然。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的发展,制度的建设,他有机会来调整他的制度建设、经济制度、市场需求等等,他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我们确实不是这样,李教授刚才讲的非常好,我们是一个人为的去推动的。这里面刘所长讲的那一套非常警醒。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十八大提出来,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完善体制机制,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总书记讲的完全是认识论的问题,提出来对这个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推进城镇化不能急于求成,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要遵循规律,要因势利导,要把它变成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所以我想这些都是认识上,我们党在这个认识上的一个转变,是非常重大的转变。
从国情来看,我们现在660多个城市,大城市容纳量,中等城市容纳量,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局面,现在农民工2.69亿,这些人要留到城里,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就地、就近城镇化,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可能就近和就地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就近本质上还是一种转移,我原来在一产就业,我现在到二三产业就业,我原来住在村子里面,我现在到县城,到中等城市。就地城镇化,我觉得它是跟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紧密连载一起的,实际上在硬件上,我这个住房、通讯、交通,硬件设施跟城里不差。软件的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这些制度都有,城乡一体,教育、医疗,上午蔡主任讲的公共服务,再加上社会保障,我觉得这个方向,农村地区来讲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它跟我们就近城镇化还是有差别的,我觉得可能要把这两个问题稍加区别。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比如我们现在说是53.7%的城镇化率,实际上我们户籍37,实际上这个起点跟40%是差不多的,韩国1970年,跟美国1900基本上差不多,所以你还得发展二三产业,搞规划,区域的,城市的,行业的,有了这些东西,你才有可能为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供稳定的收入。我赞成刘所长讲的,城镇化是发展固有的一部分,跟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革是在一起的。我们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现在经济增长可能进入平稳的趋势,城镇化的速度高峰期也已经过了,可能也会要进入到一种稳定平稳的发展阶段。所以我想我们现在这个问题,要把这个大的背景阶段,就近和就地是不一样的,要做一个区别。
我记得美国有一个学者分析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他说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应该从中小城市开始?他就讲了产业这个特点,凡是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是适合在中小城市发展的,大的城市是适合发展研发、综合性服务、娱乐、文化产业、特殊的制造业,资源是多方面的,是广泛的,多样化的,他统计了几十个国家,五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得出来的。我觉得像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来考虑的,比如产业的转移,产业的培育,这都是有规律的。刚才刘所长谈的,我们到现在对城镇化整个概念研究还是有问题,实际的积累不够。它的规律,我们讲中国特色,别人是怎么回事,我们自己怎么回事,这件事还是没弄清楚,很多问题有待于弄清楚,这是一个意思。
再一个意思,前面几位发言的时候,我看都谈到了,碰到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晓山讲的土地问题,我原来准备了一个小的个案的例子,也是在河南的一个调查,弄了一个课题组,最近去了两次。河南一个地级市,他们现在就处在一个就近转移的过程,他本来这个城市发展很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农民收入也比较高,整个地区规模不大,七八十万的一个地级市。他现在自己也有一个城乡发展规划,转移人口的规划,但是他现在已经把规划区、建成区都做出来了,农村居民已经开始往里转了。但是他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我们给他归纳了几个,第一个是居民诉求,比如原来我是村民,我现在变成社区的市民了,户口也给我转成城市的了。但是这些居民仍旧还是认他的这个村民委员会,从党支部也好,村委会也好,还是认这个东西。他转到城区以后,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城市居民委员会没有经济功能,咱们都住在城市里,都有社区。我在哪就业,我收入多少,这些事跟街道办事处,跟居民委员会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新转成居民的这些农民,这个槛就过不去。弄新型社区,他说这不行,我集体原来是有财产的,而且农民转成市民以后,他就要求原来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新增的收入,要均分,人完全都进了城的村民都碰到这个问题,这是我们转移过程中碰到的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集体建设用地,比如该耕地的留下了,按照规定,国家征走就征走了,剩下划到区里面,有一部分仍旧是集体的建设用地,北京市也有这种情况,像北坞村还找过我,还保留村委会,这个问题怎么办?我想把它变现,我想把它开发,我想把它拍卖转让,都不许,你做不成。而且地方政府也很着急,这东西变现不了,看着干着急。已经划到城市规划区里面的集体建设用地怎么办,这是我们考虑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问题躲不开的一个问题。最后要形成结果,提建议,这个问题是躲不开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集体经济组织定位的问题,集体经济组织划进来了,我还算不算,新增的人口算不算,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以后,这个新的组织定位问题,有人主张股份合作,也有人说不行,你要么股份制,要么合作制,还是保留合作性质的,要么就干脆建立股份制,入股。现在比如就近城镇化遇到的实际问题,障碍,推不动。还有就是退出,农民宅基地我也退了,补偿问题。刚才红宇司长说了那么多,那句话很经典,想办法割断经营联系,保留财产权,需要动脑筋,制度、法律,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私有制情况下好办。有一次在捷克考察,边上找了一块地,随便找了一个农民跟他聊,问他家里种多少地,1700公顷,我说1700公顷都是你的吗?他说不是,只有十分之一是我自己的,剩下的都是农转来的,一百多人的地,我说这些人呢?他说三代人都不是农民,那个土地是原来是农民的这个人,作为财产把这个地一直留着,他非常稳定的。
李民:三代以内已经不是农民了。
徐小青:但是这个财产始终是这个家族的,割断这个经营联系,不是农民,我问他们,土地管理部门,包括银行,包括两次大战都保留下来了。
这种制度才是我们推进城镇化的一个制度基础,如果你没这些东西,你人走不开,走开了也不放心,而且我们调查的时候,城中村的农民和已经划到城区的农民不愿意要城市户口。
王景新:经营权是他自己的选择。
徐小青:上次跟老百姓谈,村干部真希望股份合作制,干脆给我划成股份,村民坚决不干,抵制的非常厉害。我们研究考虑分析这些问题,各位发言中我觉得都谈到了。
李民:咱们有多少人在农村还有根,我觉得不是太多,都没有根了,都这么关心这个问题,根就在农村,有地的人又关心到什么程度?
徐小青:最后这个报告我还没细看,我粗粗看了一下,这个还得再提炼。
编辑:洪越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