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记忆乡愁 > 最新动态

央广网

[记忆乡愁]传承:潘大姐“绣话”美好未来

2015-10-12 15:34:00 来源:央广网

  导读:它是来自贵州深山的天籁之音,它是来自云南丽江的远古遗音,它是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它是来自你我内心的成长记忆。文化薪火,世代传承。从今年6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老年之声面向社会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或者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金秋10月,中国乡村之声选取部分作品,介绍我国各地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与大家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记忆。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辽宁东港旋菲)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而在辽宁省东港大孤山民间也流传这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孤山刺绣,它的传承人潘贵媛,怀着对刺绣的热爱,盼望孤山刺绣的美好未来。

  见到潘大姐时,她朴实简洁的衣着让记者很难把她和刺绣联系在一起。几句交谈后,潘大姐孤山人开朗的个性展露无遗。随着潘大姐来到她经营的食画店,一进门就看见挂在店铺墙上的几幅花鸟刺绣作品,其中一幅勾画的是成双飞舞于花枝间的喜鹊。尽管作品是定格的瞬间,但喜鹊双翅闪动的流光,灵动的色彩,真如看到成双的喜鹊嬉戏在花间。店内里屋的一角,一个绣撑上还未绣好的牡丹花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有的花叶犹如在风中摇曳,有的看起来却有些死板。潘大姐告诉记者:

  潘贵媛:你看我这是教他们绣的,他们绣的就感觉看起来不是很顺,我这个在这放着就是为了谁想学我就教她,我弄一个小作品你先修,要是绣好了我再教你构图,画图有所创新。

  回想第一次接触刺绣还是小时候的事,潘大姐六七岁便开始帮着奶奶穿针引线。十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能绣鞋面被面,而这些技能都是从小和奶奶一起耳濡目染。结婚生子后,潘大姐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刺绣创作,利用闲暇时间绣出的第一幅作品也被喜欢刺绣的买家买走。

  如今闲暇时候潘大姐就抽空免费教一些想学刺绣的人,由于刺绣需要耐心与很好的色彩感,所以能坚持学下来的人很少。潘大姐说:

  潘贵媛:很多人不认真把时间泡在这上面,不是说靠功夫坚持下来就能换成钱。现在节奏太快,都要养家糊口。现在的人玩性太大了坐不住。为了想让她传承,我就创新给她编的简单些,年轻人能接受些。

  尽管孤山刺绣的传承困难重重,潘大姐却对未来的刺绣生活充满的期望。她说:

  潘贵媛:我想以后能一个屋子,在里面放几个撑子,然后让大家来学习刺绣,不分地区,只要你想学都可以来学。这些作品也许在小地方没有人认,以后在大地方肯定有人喜欢。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丢,和十字绣相比,这是手艺,是一种技艺。我们一定不能丢掉。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来信来稿请寄: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邮编:100866,电话:010-86090353,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编辑:孔明

关键词:刺绣;传承

说两句

相关阅读

56岁山口百惠参加刺绣节 曝近照笑容灿烂

山口百惠将有作品参展26年展出的刺绣节,而活动上公开的她的最新近照上,她笑容灿烂,网友称其看起来很幸福。而作者介绍一栏上展出的山口百惠近照上,她留着齐肩短发,面带灿烂微笑,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留言称:“看起来她很幸福,传说中的偶像能幸福我们也安心了。

2015-09-29 12:47:00

哈萨克族绣娘积极弘扬刺绣文化 将民族刺绣远销海外

从传统钩针刺绣到现在全自动化机器刺绣,从四处奔波销售刺绣产品到现在国内外订单不断,46岁的哈萨克族妇女赛开尔·胡山用20多年时间将家乡的民族刺绣产品销售到了国内外,也弘扬和传承了哈萨克族刺绣文化。

2015-08-30 15:34:00

县总工会举办首届职工(农民工)刺绣技能大赛

县总工会举办首届职工(农民工)刺绣技能大赛为提高海原县下岗妇女就业技能,拓宽她们的就业渠道,提高海原县刺绣行业技术技能水平,展示一线刺绣职工(农民工)的技艺才华,打造一支适应海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5-08-25 20:10:41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