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记忆乡愁传承 > 征文作品

央广网

村庄里那些消失的词汇

2015-10-10 16:29:00 来源:央广网

  导读:它是来自贵州深山的天籁之音,它是来自云南丽江的远古遗音,它是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它是来自你我内心的成长记忆。文化薪火,世代传承。从今年6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老年之声面向社会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或者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金秋10月,中国乡村之声选取部分作品,介绍我国各地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与大家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记忆。

  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记者贵州凯里电台陈凌)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客者,有意为从事某种活动之人,亦有旅居他乡之意,也有其他的多层含义,乡村里穿着粗布衣服,踏着稻草鞋的汉子总比古代的剑客、侠客、政客厚实。他们,是客者众多含义的结合体,因此,他们在我眼里,比任何一种之前称之为“客”的人更加出彩。

  1.鸭客

  鸭客、以及鸭客的鸭棚、鸭圈、鸭杆都是我小时候记忆中一个印象极深的称谓。

  鸭客,简单理解为放鸭养鸭的人,称之为客,是因为他养鸭的方式是放养,即赶着鸭子四处游走。

  秋天,乡村农家的稻谷已经收割完了,只剩下稻草,一把一把或者一堆堆立在田里或者田埂上,或被聪明的农人扎在一棵树上,像是秋天最后的守望者,而稻田里,免不了收割遗留的稻谷,也或有适合鸭子吃的小虫小鱼。

  这个时候,鸭客便带着他的工具、赶着他的一群鸭子来了。雨天或者太阳天,鸭客总是带着南方乡村或者老家乡村特有的棕丝斗笠(一种竹篾变成的大帽,可遮荫,可挡雨)到来。

  他们,是邻村熟识的人或者是远村不认识的人。

  鸭客先是将鸭棚和用竹条变成的鸭圈用扁担挑到某一个地方,搭起来。

  鸭棚,鸭客的移动之家,那是近乎现在移动帐篷的一种东西,用竹子编成,可缩可放很方便,立起来,呈半月形,遮挡的竹席如现在的凉席,但做工和样式,都更为精巧,这种精巧,是鸭客对暴风雨未雨绸缪的准备的一种心理体现。

  鸭圈,一种用竹条做成的围栏,几个鸭棚围起来,区域可达几十米甚至达百米,然而把它卷起来,就一小捆,这是为了外出携带的方便。

  加上其他的生活用具,鸭棚和鸭圈便平衡成一挑担子,扁担光滑,那是长期打磨的结果。

  鸭客到了一个地方,立起鸭棚,围起鸭圈,放下其他生活用品。这种生活,差不多就是以地为席、以天为被的原始生活状态了。他就那样放心地把他的这些东西放到一个村子宽阔平坦的地方,即使不认识,也不担心人们去动用他的。

  等鸭客离开了,村庄里的孩子,总会跑到鸭客的鸭棚里玩耍一番,但不会去动他的锅,小刀,雨具之类的东西。只是为了好玩儿而已,我恰是当年这样贪玩的小孩子。

  鸭客去上一个放养鸭子的地方把鸭子赶来,鸭子的数量有多有少,多达几百上千只,几十只的也有。

  鸭客的形象又一次在孩子的眼中高大起来。

  他带着斗笠,舞着一根竹子,系上一块能发出声响的塑料纸,站在常常的鸭子队伍后面,吆喝着或者吹着口哨或唱着山歌,只是时间久远,我已记不清那些山歌的词。

  鸭客坐在田埂上,或者坐在村子的高处,抽几口旱烟,看着他的鸭子大军,那时候,他绝对满足得像一个王。有时候,他的身边,也会跟着一条温顺的狗儿,尾巴一摇一摇,淡定从容。

  等到夕阳以美丽的姿态在天边呈现的时候,鸭客要把他的鸭子赶到鸭圈里,围上后,鸭客点上他的煤油灯,开始做晚饭。

  至今我仍然记得,即使鸭客围着几百上千只鸭子,可他从未煮过鸭蛋吃。这是我至今仍然较为疑惑的一点。

  鸭客很懂得生活,他带着一两个瓜、带一点米,吃完了,他就拿几个鸭蛋到当地的农家去换一些菜换一些油,当地的农人也乐意换。

  鸭客在一个地方有时间的安排,等到田里的虫子,遗落的稻谷被鸭子扫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启程去了下一个地方,重复着这样的生活,直到入冬,他才赶着鸭子回到他实实在在的家里。

  村里的孩子有时候会去鸭客放鸭的田里,运气好,可找到几个鸭蛋。

  鸭客的吆喝中,把母鸭称之为“鸭母”。我至今却仍然不知道他们为何要把公鸭称之为“鸭青”。

  在村庄里,再也找不到鸭客了,否则,我肯定会去问他很多的问题。

  2.炮客与唢呐客

  在人们的记忆里,炮客与唢呐客很多时候是一起出现在某些场合。

  炮客,放炮竹的人,他的炮,却又和普通的鞭炮有区别,工具是大概是铁的,上面是空的,下面是有一个小平台,放在地上保持平衡,和小孩子的手腕那么大小,立起来,如中指那么高。这算是炮管了,旁边靠脚的地方有一个小洞,那是放引线的地方,说是引线,其实就是在那个小口处堆上一些火药,要放炮的时候,直接点上,自己用大的报纸包一包火药,现场筑炮,现场放炮。

  唢呐,在中国的表演里很多见了,只是如今,乡村里那些被称作“唢呐客”的人却越来越少。唢呐,在我老家的乡村里读唢(sha)呐,音同“傻”,每逢乡人婚丧嫁娶大小事务,一般的唢呐客有两名,一个吹主调,一个负责和声,其中一个唢呐客还还配备一根长号,这根长号,发出的声音由低到高,浑厚有力,气量大的唢呐客一吹,大有气势磅破的感觉,不过这长号只是唢呐声中偶尔的一个点缀罢了。

  在乡村,唢呐客虽然经常穿着布衣草鞋,却往往被主人称作“八仙师”,为何是“八仙师”?我有疑问,我也在疑问是不是作“八音师”,因为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前有七个孔,后有一个孔,总共给八个,既然是吹唢呐的人,就有可能是叫“八音师”。

  唢呐客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在吹奏的过程中,唢呐客偶尔会用主人家的把哨子泡一下,以保证吹出来的声音更加洪亮。

  炮客和唢呐客会在主人家摆酒的前一天到来,吹唢呐放炮只是他们的副业,白天干完农活,黄昏或者天黑的时候来到主人家,当然,之前主人要带上酒水或者礼物跑到唢呐客和炮客的家里去请。

  唢呐客在一个村子里较高处或者主人家的人能听到的地方吹一声长号,以表示他们来了,随即便一边走一边吹上几曲调子,主人家会拿出鞭炮迎接,唢呐客走到主人家的堂屋,先是对着香火(供奉祖先的牌子)前吹一番,以表示对祖上的尊敬,随后,才在堂屋外右边排设的桌子旁坐定。

  如果炮客来的方式一样,先是放三声炮,主人家要拿鞭炮迎接。

  炮客和唢呐客通常是一起,也是坐在一起,包括吃饭。只是第二天放炮的时候,炮客要找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

  唢呐客第二天的工作是坐在堂屋前,不时吹奏,以表热闹。在我的记忆力,那些唢呐客就只会吹几首同样的曲子。有时候,亲朋来送礼,也会找唢呐相伴,两支唢呐队伍坐在一起,有对吹,这个时候,是主人家一天最热闹的时候。

  炮客的职责是,坐在那里,等主人家的重要的亲朋好友到来的时候,放几声炮,这种炮一般是在普通鞭炮之后,以示隆重和对主人家亲朋的礼遇。

  现在每次回家,我才对这些东西开始感兴趣,之前有的时候,我从未注意其中的特别。去年回家,给村里一个年轻人的婚礼坐礼桌(即收礼之人),那个时候,在唢呐客的吹奏下,我才注意到,在新婚前一天,新郎家需备“二十四盆”礼物。

  我问过父亲和村里的老人,这礼物二十四样,为何是二十四?他们也无从回答,只说传下来的。

  米花、米线、花生、糖、麻饼、饺、衣服、肉条封、书子(红纸包)、和(“合”意,四方木板放两块四方肉块,象征百年好合)二十四种东西,放在“览休室”(木栏),找人抬着到新娘家,谓之“过礼”。

  这是婚礼头一天的事儿,我不记得这个时候是不是要唢呐客一起去。

  第二天,媒人一起,还有两德高望重之人陪着去新娘子家,一个谓之“押礼先生”,一个谓之“看轿先生”,去向新娘家人说些客气话,二十四盆之礼,给新娘家人及亲戚(主要是家人)。

  去过礼这个过程,若对方同意,过礼的人可以把新娘家准备的家具搬回新郎家,若不同意,只能在第二天早上另外去人,锣鼓喧天,连同新娘子一起接回。

  这个过程,唢呐客和炮客的作用很大,在路上吹吹放放,四邻八方的人都知道某一天,某一家的儿子和某一家的女儿结婚了。

  唢呐客离开主人家的时候,仪式依然很隆重,先去堂屋吹奏,离开的时候,有鞭炮声送走。这个时候,也表示主人家的事务将要散场了。

  现在回去,很少见到唢呐客和炮客了,所有的事儿,主人家都换成了音响替代。

  在不久之后,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这样一群人,穿着布衣草鞋或者球鞋,系着围腰,背着长号,在村庄某个地方先吹一阵长号,一边走路一边吹着那几首唢呐曲,炮客点上三炮。

  他们,踏着夜色来到主人家,隔了一天后,他们踏着夜色回去。

  3.石磨

  推磨,是乡村人们一种哲学的体现:不唯快不唯慢,整个过程要恰到好处,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

  石磨,成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乡村人的工具,磨浆磨面,制作美食,都离不开石磨。

  石磨两层,上下两块都是大圆石,上面一层的圆石,有磨眼用作添加要磨的谷物,在我们的村庄,石磨一律人工,这个时候就会支起一根能活动的木头以及手柄,可一人推,也可两个人一起搭档,下面的圆石更大,用架子固定于地面,有磨槽,磨东西的时候,磨成的成米最终就存储在这个槽里,在上下两个圆石间,有一道道斜纹,叫磨齿,石磨旋转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在力量的旋转下来到这磨齿之间,在经过反复旋转碾压后,谷物终成粉末状。

  推磨,在村里长大的孩子的记忆里,是一件苦差事,推磨的记忆,甚至可以贯穿于很多孩子的童年,除了逢年过节的时候,需要磨浆制作美食外,闲时之余的磨面磨浆,都是由孩子们自行完成。

  村里的邓家有一个小磨,之所以说它小,是因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推起石磨来,都不会感到费劲,几年前,一到玉米成熟的时间,邓家的屋子里坐满了村里的小孩子,他家有一台电视,在电视剧西游记开始之前,每一家的孩子都会找准时间,匆忙来到石磨旁边,把玉米加水磨成玉米浆,下午家里煮猪食要拌入其中。

  有时候,推磨是一种乐趣,只要有一群孩子在周边玩的时候,谁都想试一下手。

  有时候,推磨是一种煎熬,其他的孩子都在看电视了,一个人还在那里一转一转地推着。

  孩子多的时候,自然有人“添磨”,有力气的孩子只需认真地推,没有力气的孩子就负责一大勺一大勺地往磨眼里添加玉米谷物等。没伙伴一起的时候,只能推几下后停下来,自己去添加谷物,再退回来开始一转一转地推起来,如此反复。

  磨出来的浆或面,有粗细之分,这控制在添磨人的手上,添的量少,则磨出来的细,反之则粗,孩子们贪玩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添多一点儿,这自然会挨家长的骂。

  其实,家长们很多时候骂的,并不是磨出来的浆、面的粗细,因为喂猪食这压根儿无所谓,家长们骂的,是孩子们毛手毛脚,心不定,没耐心。

  在家长们看来,推磨,是一种磨练心性的方式和过程,只是他们不善言语,表达不出而已,但他们却知道传承给下一代,于是在骂中体现了出来。

  这,正是乡村众多朴素的哲学中的一种。

  如今,这种哲学方式正逐渐消失,机械化代替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村里二十多户人家,以前常用的四个石磨都被拆除,其他三个已不见踪影,邓家的那个小石磨,已被扔在了杂草间。邓家三个儿子的房子周围,长满了荒草,家中只留守的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

  那天,遇到她,她正弓着背在一块地里挖土豆。

  “这些路没人走了,人都出去完了。”这是我和她打招呼后她留下的一句叹息。

  石磨之中的哲学,也似乎在老人的这句叹息中消失殆尽。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来信来稿请寄: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邮编:100866,电话:010-86090353,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编辑:孔明

关键词:客;传承;鸭客;唢呐客;炮客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记忆乡愁]传承:村庄里那些消失的词汇

客者,有意为从事某种活动之人,亦有旅居他乡之意,也有其他的多层含义,乡村里穿着粗布衣服,踏着稻草鞋的汉子总比古代的剑客、侠客、政客厚实。

2015-10-10 16:29:00

五一全国道路客运量达1.88亿 城市公交运输6亿人次

2010-05-04 11:16:00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连续6个月下滑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2月自主品牌继1月之后市场份额再次下降,这也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出现下降。数据显示,北上广三个城市限购政策实施后,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降幅接近50%。

2014-03-25 08:28: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