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乡愁]传承:山西翼城老官庄百姓的黏窝儿情结
2015-10-10 15:49:00 来源:央广网
导语:它是来自贵州深山的天籁之音,它是来自云南丽江的远古遗音,它是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它是来自你我内心的成长记忆。文化薪火,世代传承。从今年6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老年之声面向社会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或者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金秋10月,中国乡村之声选取部分作品,介绍我国各地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与大家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记忆。
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记者山西翼城台春倩)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巍巍翔山诉说着悠久古老的唐尧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就了一方聪明睿智的唐尧儿女。在岁月的嬗变和历史的推移中,他们将普通的面粉做成精美的面食,演绎着独特的山西翼城面食文化,缔造出翼城面食文化不朽的传奇。
唐尧大地,天地自然造化的特别垂爱与恩赐,使这里农耕经济的崛起独得天机。受农耕传统世代延续的影响,这里的百姓对面食有着难以释怀的情结。山西省翼城县里砦镇老官庄村,有一种独特的面食——黏窝儿,它,见证了老官庄村百姓们几代人的生活变迁。
黏窝儿中的“黏”,同黏米、黏土中的“黏”字义相同,取自粘连、胶合之意,翼城老百姓把黏也叫“ran”,所以在翼城黏窝儿也叫ran窝儿,本是老官庄村百姓自家炕头上最寻常不过的家常饭。在那“糠菜半年粮”的贫苦时代,百姓们将面条和随手在地里采摘的野菜相互拌佐,配以简单的佐料,这便是黏窝儿最初的制作方法。在那时,能够偶尔吃上一顿佐以野菜的白面面条,便给先辈们苍凉的生活和一家人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暖意和希望。在温饱得以解决奔向小康生活的今天,黏窝儿经过老官庄村百姓们“粗粮细做,细粮精做”,正逐渐成为外地人来到老官庄村必品的美食之一。
传统观念里,物质是有限的,手艺是自己的。孟林冲,18岁时便拜师学艺,练就了一门下厨的好手艺。妻子宋梅与他自由恋爱,支持他凭借自己的手艺创业,于是便有了新安酒楼。
生活日新月异,孟林冲正在尝试突破。
白面加入温水,经验使配比精确无误,反复揉压,增加弹性,充足的时间,醒面可让面条变得更弹更筋道。
西葫芦、菠菜、鸡蛋、黄瓜、豆芽、肉......黏窝儿的配菜可以自由搭配。油盐酱醋、芝麻面儿、辣椒粉也可随心调制。
俗话说“贵客来了不动刀”。要招待饭店客人吃上最好的面食,只能用手拉。拉面是经过拉扯制作而成,赋予其牵牵连连的意思,象征着店家和客人的情谊长长久久,越拉越近。面条,最为素净。即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
传承了几代人的黏窝儿,在孟林冲手里变幻出新意。他经过反复实践,不断往传统黏窝儿中添加新的食材,原本最熟悉的饭菜,给客人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随着时代而流变的美味,与舌尖相遇,触动心灵。孟林冲家的小店,明天仍将带着新意,开门迎客。
普普通通的黏窝儿浓缩着百姓们浓浓的乡土情结,蕴含着深刻的黄土地文化韵味。百姓们通过这样的饭食品出了新生活的味道、尝出了新时代的滋味。而黏窝儿也成为了老官庄村的一道美食,走出了这个小村庄,走出了里砦镇,为当地广大百姓们所喜爱着。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来信来稿请寄: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邮编:100866,电话:010-86090353,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编辑:孔明
关键词:黏窝儿;非遗;山西
巍巍翔山诉说着悠久古老的唐尧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就了一方聪明睿智的唐尧儿女。在岁月的嬗变和历史的推移中,他们将普通的面粉做成精美的面食,演绎着独特的山西翼城面食文化,缔造出翼城面食文化不朽的传奇。
2015-10-10 15:49:0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日发布的消息,正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经过1日和2日两天的审议,总计批准23个申报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12-05 08:16:0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日发布的消息,正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经过1日和2日两天的审议,总计批准23个申报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议还于1日批准将哥伦比亚大马格达莱纳地区巴耶纳托传统音乐、蒙古国劝诱骆驼仪式、葡萄牙牛铃制作等5个项目列入教科文急需保护非遗名录。
2015-12-04 09:0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