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中国乡村调查 > 调查报道

一个村子三个“社长”

2013-12-13 08:37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按: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可在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镇塔泉村,这个只有170多人的小山村,却拥有三个茶叶合作社,三个合作社发展得怎么样?它们带给村民们怎样的变化呢?

  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记者许伟)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记者:“采茶挺辛苦啊?”

  徐基峰:“辛苦啊。不是一般的辛苦。”

  记者:“还得往山上爬,往下运?辛苦。我光这么爬,什么都没背,就挺累了。”

  徐基峰:“我们整个采茶时间在20到25天左右。”

  在往茶山爬的过程中,宣城市溪口镇塔泉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徐基峰兴奋地指着一座还没建成的房子介绍,这是他将来用于制茶的厂房。徐基峰:“新建的厂房,准备做600个平米。主要是制茶,总共投资在120万左右,我们合作社建的厂房。”

  徐基峰个头不大,头发不多,身材瘦弱,不过眼光里透着精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徐基峰是跑运输的。由于跑长途运输太辛苦,收入也不高,1998年徐基峰选择回家乡塔泉村种茶。

  徐基峰:“我当时想,这么好的资源,作为我们年轻人,应该回来扩大品牌影响力。茶叶品质优良,生态这么优越。”

  记者:“刚回来的时候您有多少地啊?”

  徐基峰:“回来的时候整个山场面积是200多亩,茶园面积七、八十亩。”

  记者:“后来还是觉得地不够,是吧?”

  徐基峰:“我想流转一部分,人家比较远的,我就想流转过来。等下到底下能看得见。”

  记者:“您的地也算比较多的,七八十亩,后来相当于扩了一倍。”

  通过土地流转,茶园面积大了,徐基峰的茶叶生意也做起来了。可品牌一直打不响,茶农们都是各干各的,把茶挑到山下卖,价格被打压得很厉害。徐基峰感觉这样不行,还得把村里人都团结起来。

  徐基峰: “那时候没有合作社,我是跟老百姓一家一户签了字。全部合同都签了。”

  在2009年的时候,徐基峰的塔泉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不过,当时合作社的社员并不多。徐基峰说,茶山上的茶农习惯了自家产茶,自家卖茶,我凭什么要加入你的合作社?

  徐基峰:“我是农村人,实事求是的讲,小农意识,农民还有点。团结就是力量嘛,农户有时候想不过来。没想到这个资源利用好了,每家每户,增加三、五万收入很正常。”

  然而,一个合作社的成立,并没有给塔泉村带来什么变化。卖茶时还是会被压价,在当地茶市上,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品牌也没有打响。在徐基峰的茶叶合作社成立一年后,又一个合作社——塔泉云雾茶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社长是徐基峰的堂哥,也是当年带他跑长途的师傅,他叫徐基明。

  徐基明:“我们自己什么想法呢,我从爷爷起就吃茶叶饭,我自己家也能赚十几万块钱。只希望让农户能多赚点钱。”

  徐基明看上去比徐基峰要成熟,毕竟年纪也大些,在村里呆的时间也久些。他的合作社成立后,吸收了大量茶农入社。徐基明说,村里大部分茶农都加入到了他的合作社,靠的就是人际关系。

  徐基明:“我是占到村里70%,我是10年开始做合作社,我以前学驾驶员,也在做运输。他以前开车就是跟我学的,合作社是他先搞的,先搞一年。他销量也不行。做大关键是靠为人和社会关系,一些单位的办公用茶都是在我这儿拿的。”

  徐基明说话很直接,心直口快。其实,整个塔泉村只有170多人。不到200人的小山村一下出了两个专业合作社,沉寂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更热闹的是,在2011年,第三个合作社——丁丁茶叶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了。社长名叫王丁丁,微胖,给人第一印象:憨厚、老实。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塔泉村虽小,茶叶专业合作社却有了三个。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会不会没水喝呢?王丁丁笑道,三个和尚依然有水喝。

  王丁丁:“这个关系,肯定还是不错的。都是相互扶持,照应的。跟人相处一样,先做人,再做生意,人都做不好,做什么生意。比如说10分,我们都是3.3,3.3,3.3,基本都是均等的。把茶叶打出去就行,打出去,没有合作社,我也有饭吃。”

  为了争取社员,收到更多的茶叶,三家合作社说竞争不激烈,谁都不信。但是激烈的竞争带给当地茶农的是好事。茶农桂四清前年加入到了徐基明的合作社,他说,村里有了合作社后,卖茶就不愁了。

  桂四清:“加入合作社后,卖茶和茶叶质量都有所提高,价格肯定好些,基本上要多一百多块钱一斤。特别是卖茶,省了不少劳动。以前是我们自己收好了,每天都上街等,有人买就卖,没人要就摆在那儿。”

  社员徐继华的爱人说:“加入合作社后,我不愁卖了,哈哈,有合作社的人管卖,价格相对好点,不然的话,外地来的就死砍,就会砍价。”

  每到卖茶季节,三家合作社都会通过提高收购价格来吸引茶农,而茶农们的收益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徐基明给记者算了笔账:“云雾茶,没有合作社的时候怎么卖?那时候只能卖370块钱一斤。有了合作社后,成本价都是540块钱一斤。就是干货。收的是500多,卖的也是500多,走点量。”

  合作社之间的竞争,不仅抬高了茶叶收购价格,还把当地的茶叶品牌也打了出去,塔泉云雾、溪口剑芽、黄花云尖,这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品牌。徐基明坦言,为了茶山的子孙后代,他们办合作社的目的就达到了。

  徐基明:“我如果能把茶叶价格提高,我还有我的下一代,他们靠茶叶吃饭,这样他们以后的生活水平,以茶叶为主,就不用担心了。”

  一个村子有三个合作社并不稀奇。然而在一个人烟稀少,连手机信号都不太稳定的偏远小山村,能有三个合作社,就不一般了。三位敢闯敢拼,一心想为后代谋福利的年轻人率领着各自的合作社正在为塔泉村美好的明天打拼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消息,到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正是有了这些农业合作社,我国农村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带好自家的林权证,溪口镇塔泉丁丁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王丁丁准备上路了,他要到镇里工商部门再注册一家家庭农场。王丁丁说,如果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结合起来,无疑会给未来塔泉茶叶的规模经营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塔泉茶叶的知名度、塔泉茶农的收入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路上,他憧憬着未来。

  王丁丁:“为了茶农,当地经济起来了,自己的经济就会起来了。”

  在塔泉村村口立着一块修路功德石碑,上面记录着60个人名,其中50多人是塔泉村村民。正是在三个合作社的带领下,社员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了一条从山顶到山脚的石子路,为茶叶销路开辟了一条致富大道。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思思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