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中国乡村调查 > 记者手记

汪群均:活化石的生命力

2013-11-27 10:2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江西南丰石邮村的傩舞表演

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汪群均在江西南丰石邮村采访傩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会武

  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因傩舞闻名海内外。数百年亘古不变的石邮傩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橘子红的季节,中国乡村调查组慕名而至。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灾难和疾病视为鬼怪在作祟,于是头戴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藉此驱逐鬼疫,久而久之就形成傩仪,举行傩仪往往要手舞足蹈,傩舞就此产生。

  在南丰,傩舞班很多,粗略估计有130多个,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却只有石邮村的这支。原因是其“保持了傩的纯粹性和原始性”。我总觉得,交通不便造成的空间隔绝大概是这支傩班跳的傩舞原始性吧?好在现在的石邮村交通已经很便利了,从南丰县城出发,半小时就到。

  进村的时候已是下午3点多,几个村民给庙里的傩神上了香,几个村民正往身上套上薄薄的有些皱皱的红底白色小碎花的“戏服”,服装看上去并不合身,盖不住他们来不及换下的牛仔裤和还沾着泥巴的解放鞋。换完衣服,大伯、二伯坐在一条长凳上一人敲鼓、一人敲锣的就开始了。一会儿,穿着戏服的两个人就从傩神庙里跳出来了,但此时他们都戴上凶恶的面具,现场便立马庄严神圣起来。

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汪群均在江西南丰石邮村采访当地傩舞班中的“三伯”

  据当地人介绍,石邮傩班只有八名成员,按辈分或入班时间分别称为大伯、二伯、三伯……,直到八伯。毫无疑问,八伯是最年轻,入班时间最晚的,而且一定要等傩班其中的一位不在或去世了才再从村里品德好的、喜欢跳傩的人力选一个替上。

  伴着简单的一鼓一锣(“鼓”掌握着主节奏一般由大伯来敲),刚刚从桔园回来,还没来得及洗净双手的“伯”们用拙朴的动作或表达开天辟地的神力,或模拟着生活中夫妻亲热的场景,随着节奏翩然起舞。说实话,如果以现代人对舞蹈的审美来评判,石邮傩并不美,有点象我们在电影或电视剧作品里看到的跳大神。可或许就是这种原始和质朴才难得,这不就是“化石”的最大价值吗?

  按规制,演傩节目共有八个,每个节目开始的时候都要放串鞭炮。大概到第三个节目的时候,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被锣鼓声吸引了过来,前边的大人们在跳,他们便在后面有一招没一招的学,边上的大人也不拦着。或许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有喜事的农户请傩舞班子跳傩的时候,这些孩子们也都前呼后拥的跟着。

  当天跳傩的,除了敲锣打鼓的大伯二伯,只有四个人,六伯没来,三伯是跳完后才骑着摩托车赶来的,一问才知道,这两天全家都忙着摘桔子,他承包的桔园离家挺远的,想着来跳傩的事时已经3点多了,紧赶慢赶没想到还是来迟了。三伯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见了我们就从双肩包里拿出一个塑料纸包好的名片跟我们交换。他介绍说,二十来天前,还带着大家到河南商丘一个旅游景点跳了半个月的傩,开发商专门来请的,商业演出的价。

  这个傩班到过的地方可不止河南,国内的大城市基本都去过,甚至不断有法国、日本等国家请他们去表演,从199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这样的国际邀请每年都有。

  大概四十分钟的跳傩很快结束,卸下面具脱下戏服的大伯们又变的腼腆起来。在我们的邀请下,跟我们合完影,便匆匆跨上摩托车奔着桔园去了,把个傩神庙留给了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在嘻嘻哈哈的“跳傩”。(中国乡村调查报道组 汪群均)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夏恩博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