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2016乡村调查 > 调查报告

央广网

重拾自信归乡野(下篇)

2016-10-08 23:20: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富有活力的农村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完善乡村治理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如何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文明的呢?记者在湖南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样板。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来看第六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下篇)。

  秋季开学前,湖南省长沙县葛家山村一年一度的“拜至圣先师孔子礼”正在村文化活动中心“乐和大院”举行。按照国学传统,孩子刚入学时要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从2013年开始,这已经成了村里一项经常性的文化活动。

  取名“乐和”源自中国“乐道尚和”的传统文化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表达。在村民黄胜利眼中,“乐和”让葛家山村悄然发生着变化。

  黄胜利:搞“乐和”的一个好处是,原来打架是常事,现在没有了。

  不过,为了实现这样的变化,村干部们可没少费劲。葛家山村提出“三事分流”--村里的社会事务被分为大事、小事和私事,要按照“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原则处理。怎么才能让村民接受这些原则?这对葛家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汤长顺来说并不容易。

  汤长顺:我们要通过文化活动来凝聚人心。像庆祝元旦,还有夏令营的活动,每一个大的节气我们都有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最起码互相之间扯皮的就少了,打麻将的也少了。原来我们是乡里乡亲守望相助,现在好像是不通过文化活动激发他们,他们就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丢了。要用人情意识把金钱意识压下去,我们还把它写进了《村规民约》里。

  建设“乐和乡村”,是长沙县进行乡村建设综合改革的探索。目前,试点规模已经扩大到了25个村。

  农村绝不能成为文化的荒漠。

  中国乡村之声在12个省区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农民对当地开展的文化活动,满意度不高。只有一半的人表示满意,近三成的人表示不满意。有13%的受访者回答,村里没人组织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仍需要扶持。村民们最期待的文化体育设施是什么?近七成受访者希望有能上网、能娱乐的多功能文化设施;有超过六成农民希望能增加体育健身设施

  一个有趣现象是:很多村民表示,不欢迎村里建网吧,他们担心孩子会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业。

  伴随着欢快的儿歌音乐,“长沙工之友家园”负责人苏治玉开始给孩子们读绘本。

  苏治玉:上午好。

  孩子们:老师好!

  苏治玉:今天,苏老师给大家讲的故事叫做《我想要爱》。

  这里是长沙县泉塘街道的“工之友家园”。每天放学以后,都会有几十名孩子来到这里,听苏治玉给他们读绘本,跟他们一起做游戏。他们是随父母在附近上学的“流动儿童”。

  记者:你有几岁了,能认识这么多字?

  小朋友:10岁。

  记者: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

  小朋友:卖鱼的。

  记者:你来这儿读书多久了?

  小朋友:三年了。

  起初,这里只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图书室”。后来孩子越来越多,一些家长就当起了文化服务志愿者,苏治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发现,这样的公益文化服务,对打工者和他们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

  苏治玉:我今年开第一期亲子早教班,有一个孩子4岁2个月了,没有上幼儿园。

  记者:那她识字吗?

  苏治玉:不识字。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个案,类似的家庭还有好多啊!

  记者:你是说,在我们这个社区吗?

  苏治玉:就是在我们这个社区。还有的孩子已经三岁了,我打电话让他来,他也不来。

  在泉塘街道,九成居民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之友”家园在周边已经小有名气。虽然有政府的支持资金,但是要把家园办得越来越好,经费仍然是一道难关。如今,苏治玉已经辞掉了工作,做起了专职志愿者,她想尝试着自筹资金。

  记者:你觉得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苏治玉:我第一天来,就听他们说要搬家。那时候,房东涨150块钱的房租。就是说,对于一个机构来说,涨150元是有压力的,就要选择搬家。我们找社区的很多人跟老板谈,老板说,我很理解,我知道你们的难处,但是钱不能少。

  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目前,全国有3500多万流动儿童,6000多万留守儿童。

  “十三五”期间,我国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将逐步得到保护。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配备儿童康乐设施,增加儿童课外读物,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视频沟通提供便利。

  到2020年,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要配备编制人员1至2人,同时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专业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我国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应该遗忘这个群体。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忱认为,像“工之友家园”这样的公益组织,恰好填补了服务农民工的空白,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必要的扶持。

  刘忱: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占主导地位。但是,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一个人干,有些文化服务他其实是完不成的。这个时候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志愿的力量,还有市场的、非市场的力量都参与进来。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执政党的文化理念、政府的文化理念、主流的文化理念,会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记者:关键 傅雪琴 刘璐 李沛 贵州站孟海 湖南站蒋琦 陈克俭 邓文辉 王华 尧遥)

编辑:王肖军

关键词: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农村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明;留守儿童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筑梦小康(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助力乡村治理

富有活力的农村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完善乡村治理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如何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文明的呢?记者在湖南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样板。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来看第六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下篇)。

2016-10-13 07:57:00

筑梦小康(五)繁荣乡村文化要加大扶持坚持创新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农村的魅力所在。在农村城市化、社会市场化、世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对精神文化有什么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出第五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2016-10-12 10:47:00

筑梦小康(四)农村现代化:垃圾污水处理要达标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都面临着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的同样尴尬。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农村开展环境整治,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资金跟不上、运营管护长效机制难建立的窘境。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来看第四集:《绿水青山好家园》(下篇)。

2016-10-11 10:18: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