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2016乡村调查 > 调查报告

央广网

留守夕阳不寂寞(上篇)

2016-10-08 23:35: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养儿防老”曾经是中国人心目中颐养天年的“不二法门”。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工。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该由谁来照料?老人们的静寞夕阳由谁守候?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来看第七集:《留守夕阳不寂寞》(上篇)。

  盛夏,正午,河北省馆陶县郭辛庄村空气里满是燥热。72岁的李玉冬正弓着背骑车回家。车把上晃悠的几个茄子是她的午饭。几年前,老伴儿和大儿子相继去世,如今老人的生活全靠自己捡废品和女儿的接济。

  李玉冬:腿疼,腰疼,腰间盘突出,治不起,我也不治了。

  记者:您在家过得这么难,干嘛不去养老院啊?

  李玉冬:自己能做,干啥去养老院啊!俺寻思哪儿也不如家,在家里好赖还能自己做点饭,方便啊。

  和李玉冬老人不同,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60岁的独居老人韩平,选择住进了村里的互助幸福院,平时看看电视,打打麻将,日子过得很惬意。现在,他的姐姐和姐夫也住在这里。每逢过年,侄儿侄女们从外地回来,全家人就在这里团聚。

  记者:您在这儿住得怎么样啊?

  韩平:住的不赖,好!在这儿自由,在家不自由。

  记者:吃饭怎么样?

  韩平:就在这儿吃,俺姐姐一块做。俺姐姐、姐夫都在这儿。在家都凑不到一块,在这儿能凑到一块。这里好!

  实际上,幸福院的老人们都有自己的家,而且生活都能自理。“幸福院”院长蔡清洋介绍说,幸福院跟养老院不一样,住的都是相熟的乡里乡亲。比起在家独居,老人们更愿意凑在一起。

  蔡清洋:集体负责水、电、暖这些基础设施。吃、喝、穿、治病,都是个人负责;互助服务,选身体好的、有素质的,担任领导,不要工资地管理;日常生活,比如打扫卫生,大家就一起干。

  为方便老人就医,村卫生所搬到了隔壁,并在墙上专门给幸福院开了个门。老人们省去了去医院的奔波,只不过村医王立军比以往更忙了:

  记者:为什么考虑把这个打通呢?

  王立军:去年正式打通的。老人年纪一大,有些毛病,治疗方便,量个体温和血糖也方便,有个啥问题,也能及时发现。

  要让每一位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中国乡村之声在12个省区进行了农村公共服务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受访老人,只有11%愿意跟随儿女进城养老;传统的与儿女同住居家养老占到了四成多。

  农村老人精神匮乏问题不容忽视。有一半受访者表示,村里从来没有组织过老年人的活动。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医疗消费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老人表示,看病就医已经成为家庭主要支出。

  即使子女在家门口就业也有不错的收入,依旧有四成老人支持他们外出打工,理由是“让孩子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刚下过雨,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的门球场上,只有寥寥数人。70岁的朝鲜族老人韩大爷,趁雨停了出来打上几杆消磨时间。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韩大爷和老伴经常会觉得寂寞。

  记者:他们出去几年了?

  韩大爷:七八年了。

  记者:您在家都干些啥?

  韩大爷:没有什么,活动活动。村里有农场,有时候干一些农活,一天150块钱。以前农村干活的嘛,现在没活儿,闷得慌,不干活好几年了。

  和韩大爷家一样,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很多农村,孩子们出国打工会常寄钱回来。虽然生活无忧,可空闲时间无事可做,让老人们觉得日子难捱。

  延边州和龙市金达莱村是有名的民俗文化村。来这儿旅游,第一站就是到养老大院观看朝鲜族歌舞表演。表演队由村里的老人组成,年龄最大的金学振老人刚刚过完81岁生日。

  记者:你们平均一天演几场?

  金学振:上午五六次,下午还有五六次。

  记者:演一场有多少收入?

  金学振:五百多一次,他们那边交二百,剩下的我们收入三百。但这样的情况不多。

  这样的养老大院覆盖到了延边州的每一个村,延边州老龄办主任安应振说,每个村都有一个老年协会,为的就是让老人们有事可做。

  安应振: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居家养老大院,我们全州有1464个老年人协会。咱们国家的老龄办组织结构只建设到县一级,乡镇没有老龄办。这样我们很多养老政策,就靠老年人协会落实。

  “快乐生活、健康长寿、优雅老去”是中国养老追求的目标。

  我国有近1亿老人生活在农村。过去三年,我国每年安排10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了10万个农村互助幸福院。

  农村是今后养老服务的发展重点,将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针对农村独居、留守、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将开展精准的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补齐老年人精神关爱的短板。

  “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从80%提高到90%,更多的老人将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看来,这种层层递进的格局,顺应了当下我国农村老龄化形势的要求,未来的重点,要放在解决高龄、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上。

  党俊武:首先自己和家庭自我保障,自我服务,老人自己能搞定的,家庭成员能搞定的,你自己解决,所以家庭养老是基础;然后,家里也不行了,老人自己也不行了,再看看呆在家里面,由社区入户提供服务,看行不行;如果这个也搞不定,农村的社区有小型的机构,呆在那里,白天托养,晚上把他们请回家去;这个也搞不定,只能24小时照护了,那就住养老院,养老机构。高龄、失能老年人,他们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优先领域。

  和很多留守老人不同,王文秀和李淑华一家选择留在延边州光东村种地。几年前,小儿子王明大学毕业回家,一家人又包山养起了牛,享受着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幸福。

  记者: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在家呆着的多吗?

  王明:没有,哪有在家呆着的?

  记者:看来养牛的效益还不错,一年能纯收入多少钱?

  王明:要是行情好,就挣得多点,我家一年别的都算上,十多万块钱吧。

  记者:孩子在家和不在家,有什么不同吗?

  李淑华:有不同,我儿子在家,有点事儿商量商量。我就愿意让他在家帮俺们干活,再说自己在家也觉得挺孤单的。反正我儿子在家,卖个牛啥的挺好。

  虽然眼前的日子不错,可母亲李淑华还是想着去城市发展。孩子27岁了,还没找上对象,是她最大的心事。但不论走到哪里,她都坚持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养老,不仅是吃饱穿暖,还要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幸福院也好、养老大院也罢,建设养老设施和组织老人活动,不但能缓解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独,让他们的老年生活“热闹”起来,也能丰富农村社区文化,让寂寥的农村充满活力和生气。

  (记者:纪翔 汤一亮 高凡 路菲 河北站王志勇 孟晓光 吉林站刘源源)

编辑:王肖军

关键词: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留守老人;互助幸福院;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筑梦小康(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助力乡村治理

富有活力的农村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完善乡村治理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如何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文明的呢?记者在湖南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样板。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来看第六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下篇)。

2016-10-13 07:57:00

筑梦小康(五)繁荣乡村文化要加大扶持坚持创新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农村的魅力所在。在农村城市化、社会市场化、世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对精神文化有什么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出第五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2016-10-12 10:47:00

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集多路记者,历时两个月,深入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等十二个省、区,实地采访、问卷调查。推出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

2016-10-12 10:4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