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长征路上新希望]结盟碑下再长征

2016-10-22 22:0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2日消息(记者杨滢 刘涛 四川台刁辰超)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精神转战2万5千里,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保存了革命火种,迎来革命胜利。

  如今在前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仍然继续着新的长征。贫困落后是我们的敌人,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虽然已经不再有枪林弹雨、围追堵截,但是革命的任务更艰巨,意义更重大。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市中心,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刘伯承元帅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手拉着手,共同把象征结盟的酒碗举过头顶,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纪念碑”,纪念的也正是长征中彝海结盟的结盟的传奇故事。

  这次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红军之后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80年过去,如今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这里仍然是是四川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凉山州11个县,有8个县被列为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了让全州50万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凉山州各族人民又进行着一场新的长征。

  初秋清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城红军广场,休闲群众载歌载舞,一派祥和景象。然而,81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时,这里却是险象环生。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的外孙伍龙:

  伍龙:这条路大多都是山路、小路,蒋介石就认为,当地军阀对彝族的压迫,矛盾是很深的,他肯定会阻挠,一耽误时间,那肯定是走不通的。

  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

  沈建国:彝族古语里面就有一句谚语“石头不能做枕头,汉族不能做朋友。”就是因为隔阂太深。

  在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之前,中央政治局“会理会议”,就特别制定了民族政策。冕宁县史志办主任王大钊:

  王大钊:宣传党的政策,在政治上就主张民族平等,一切彝汉居民都是兄弟骨肉;在经济政策方面说,不动一丝一粟,公平购买,价格交易。

  1935年5月20号,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率领队伍占领冕宁县城后,立即释放了被国民党政府扣押在城内“坐值换班”的彝族家支人质,并向他们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蒙:

  刘蒙:我父亲去的冕宁以后,第一个就是解救人质,给看病,还给钱,给吃的,让他们返回去,这些人散布出去的消息肯定是好的。另外,他的部队去了以后,绝对不能开枪,不能跟彝族人产生矛盾,当时工兵部队衣服都被扒光了,被打了,都没有还手。

  沈建国说,爷爷小叶丹对红军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并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认为红军是友非敌:

  沈建国:这些带话回来以后,我爷爷对红军的了解更进一步,红军第一打国民党,还把我的人也放出来了,说明他不是针对我们的。跟国民党不一样,他们的着装看起来跟老百姓差不多,平易近人,交流以后,就打消了顾虑。这样,才促成彝海结盟。

  结盟后,刘伯承代表红军赠送武器弹药,授予小叶丹一面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第二天,小叶丹护送红军顺利地通过彝区,为红军抢渡大渡河、跳出包围圈,赢得了宝贵时间。军史专家董保存说,彝海结盟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永远值得铭记、弘扬:

  董保存:这一次过关,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红军领导人具有的政策观念和强烈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将来的建设,还是咱们整个实现中国梦,这种精神到什么时候都是应该发扬的。

  如今,冕宁县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军民齐心协力,正在打响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7年摘掉贫困的帽子。冕宁县人武部部长赵世斌介绍说,他们今年征集的新兵中,将近一半是彝族青年:

  赵世斌:这是我们职责所在,同时也是长征精神和彝海结盟精神的传承,在我们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冕宁县是“彝海结盟”的红色圣地,享有“飞天之城”的美誉。近年来,冕宁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力度加大,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办好惠民实事,开发效益明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助推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进程。

  九月的彝家新寨,凉风习习,漫山翠绿。崭新的民居和大地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四川冕宁县漫水湾镇西河村村民李天云带着记者走进了他的农家小院。

  李天云:有人有客就在这边,人多的话,就在这个灶头上。人少就随便弄点吃饭。这个就是院子。这个是放粮食、放东西的。

  李天云家的新房子大约有170平米。政府补贴两万多,自己掏了近二十万。去年李天云住进了这个具有彝族特色的白墙红瓦二层小楼。西河村是离西昌最近的AAA级乡村景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正是彝家新寨现在的真实写照。李天云告诉记者,过去,他和村民们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李天云:这个彝家新寨修得好,你看嘛,环境各方面都好。以前整个村都是土房子,就那么宽一点,连个马车都过不了。都要人来背,手里庄家都要人来背。现在你看直接拿在家里面就完了。

  山林稀疏,土地贫瘠,不通公路,饮水困难;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贫困情况相似,常年以洋芋酸菜汤为主食……”这是驻村干部戴自弦住进西河村之后,摸清的“家底”。他告诉记者,只有和贫困户生活在一起,才能摸清最真实的情况。那么赤贫的村庄,如何改变?也是摆在戴自弦面前的现实问题。

  戴自弦:老乡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他一直固守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卫生方式。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村支书的门打开,高音喇叭开开,我用汉话说一遍,喊大家起床,打扫卫生、洗脸洗手。

  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光热条件以及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西河村开始发展旅游产业。去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0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西河村居民陈燕:

  陈燕:我们现在住的这些房子,原来都是粮田,现在政府也在提倡改造,我们本地人也是在实践中得实惠,家家户户都在搞住宿。我们每一户人,比如说有六间房,有两三间自己住,有四五间家庭旅馆。你想一家人有个六间房,就按国庆七天假期,也是几千块钱。节假日几天的收入就当以前一家人一年种粮食的总收入。

  背靠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旅游景区螺髻后山,四川冕宁县安哈镇的长板桥村也正着手申报4A级旅游景区,利用旅游,带动当地百姓致富。村子距西昌市中心30公里,这里的百姓全是彝族,村庄充满了彝族民俗风情。

  阿玛拉明两口开了一家农家乐。午饭时间,阿玛拉明正引吭高歌,欢迎四方游客。古老的彝族歌曲回荡在崭新的彝家新寨。他的爱人马有色正带着村里的妇女们做彝绣。

  彝家刺绣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彝族人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马有色向记者解释着彝绣上的图案,这些精美的作品能够给她每月带来近两千块的额外收益。

  马有色:这个是树枝的根,这两个是花,这两个,是鸟儿要飞起来,爬到树枝上的意思。吉祥幸福的意思嘛。有客人的时候,我们要烤点烧烤那些,没有客人的时候,就一起坐着绣这个来卖。

  红军长征过凉山暨彝海结盟80周年,红色冕宁大地上,荡漾着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如今的彝族新区,进村入户的水泥村道整洁卫生,河溪沟边黄绿杂陈的生态作物含笑低语,显出一派“凤尾潇潇,龙吟细细”的田园风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已初显端倪。

编辑: 王肖军

[长征路上新希望]结盟碑下再长征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市中心,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刘伯承元帅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手拉着手,共同把象征结盟的酒碗举过头顶,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纪念碑”,纪念的也正是长征中彝海结盟的结盟的传奇故事。

关闭